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铁火大明:百户的纸壳弹 > 第79章 根基之始——黑石堡三级学堂

第79章 根基之始——黑石堡三级学堂

暮春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过新糊的窗纸,洒在“黑石堡蒙学堂”的泥土地上。_0.0-小¨税!王. ¨免·废^粤?读′十几张粗糙的木桌旁,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孩童,小的不过五六岁,大的己有十二三岁。他们大多穿着打着补丁却浆洗干净的粗布衣,脸上带着懵懂与新奇。讲台上,一位被周文博从流民中寻访出来的落魄老秀才,正指着墙上挂着的《千字文》木刻板,领着孩子们朗声诵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稚嫩而参差不齐的读书声,穿过敞开的木门,飘到门外站立的林风耳中。他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期冀。这就是黑石堡未来的根基,文明的种子。

“千户大人。” 周文博不知何时来到林风身后,轻声唤道。他手里拿着一卷刚装订好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几个端正的楷字:《忠义新解蒙学版》。

林风收回目光,看向周文博手中的册子:“编好了?”

“是,大人。”周文博将册子递上,语速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蒙学除《千字文》、《百家姓》外,属下新编此册,将‘忠君爱国’之义,细化为‘忠堡、护家、爱集体、守规矩’。另按大人要求,加入简单算术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每日一节课教授。”

林风随手翻了几页,内容浅显首白,多用孩童能理解的日常事例。他点点头:“很好,先试行。记住,蒙学首要任务是识字、算数、懂规矩、明事理。圣贤大道理,日后再说。让孩子们先能写自己的名字,会算三瓜两枣,知道黑石堡是他们的家,这就够了。”

“属下明白。¢墈_书\屋* ·追`蕞,歆,章_結¨”周文博松了口气。

“中学那边如何?”林风迈步,沿着新铺的石子路,向堡内更高处走去。周文博紧随其后。

“中学堂”设在一座半旧的粮仓改建的大屋里,这里的学生年龄明显偏大,十五六到二十出头不等。他们中有工匠的子女,也有从士兵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苗子,如几个在燧发枪队表现机灵的小旗、总旗。讲台上,一位曾做过县衙书吏的中年人,正用炭笔在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简易黑板上写着:“勾三股西弦五”,讲解着《几何初步》中的勾股定理。下方,学生们有的凝神细听,有的则对着桌上的算筹或粗糙的纸笔皱眉演算。

角落里,还有几个穿着军服未卸的年轻军官,正埋头在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上,用木块代表兵力,小声争论着什么,这是《军制》课的实践部分——参谋作业雏形。

林风没有进去打扰,只在窗外驻足片刻。他看到张铁柱手下那个脑子活络的小旗官王猛,正兴奋地用刚学的几何知识,跟旁边一个木匠的儿子比划着如何计算棱堡炮位的射击死角。

“《格物基础》呢?”林风问。

“安排在下午,由王木生大匠的徒弟轮流来讲,结合实物,讲杠杆、滑轮、水的浮力,还有燧石打火的原理。”周文博答道,“这些孩子,学得比蒙学吃力,但劲头很足,尤其是那些军中的,知道学好了能升‘士官’,拿津贴。”

林风嘴角微扬。士官制是他最近推行的新制,在军官小旗以上和士兵之间建立了一个晋升阶梯上士、中士、下士,享有额外津贴,战时可代理军官,极大地激发了底层士兵和士官的学习与上进心。+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这中学,就是为黑石堡培养未来的技术骨干和基层士官、预备军官的摇篮。

沿着堡内新修的石阶再往上走,空气似乎都变得不同,带着铁屑、木料和一种名为“求知”的躁动气息。这里靠近军工坊和水力区,两座比邻而建、风格迥异的建筑映入眼帘。

左边一座,门楣上挂着林风亲笔题写的“黑石讲武堂”木匾。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官学校”。入夜时分,这里灯火通明用的是军工坊试验的、亮度尚可但烟气颇大的“油灯”。白天完成军务的小旗以上军官们,无论老少,都必须在此接受再教育。课程由林风亲自制定并部分授课:识字扫盲是硬性要求,否则连军令文书都看不懂;算数要精,计算弹道、粮秣消耗、兵力配比都离不开;《军制》深入讲解军队组织架构、后勤保障、赏罚条例;最核心的是“参谋作业”和沙盘推演,复盘每一次剿匪战斗,推演各种攻防战术。张铁柱、李石头等一众百户,也常常被林风抓来当“学生”或“陪练”。沙盘上,代表流寇的黑色木块正被代表黑石堡的红色木块分割包围,激烈的争论声隐约可闻。

而右边那座更大、更“热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