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铁火大明:百户的纸壳弹 > 第79章 根基之始——黑石堡三级学堂

第79章 根基之始——黑石堡三级学堂

的建筑,则挂着“格物院”的牌匾。还未进门,就听到里面传出锯木声、敲打声、水流冲击轮叶的哗啦声,以及王木生那标志性的大嗓门。

“蠢!这齿轮咬合度不够!再磨!用那个新做的铸铁铣刀试试!对,就那个!”

“水流!水流不够稳!轴承!铁轴承装上去没有?别省着用!”

跨进门,仿佛进入了一个原始而充满活力的工业世界。巨大的水轮通过皮带和齿轮组,驱动着几台结构复杂的木铁混合机械——水力钻床、水力镗床的升级版正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水汽、木屑和铁腥味。十几个年轻人,大多是军工坊里表现出色的学徒和匠户子弟,正围着王木生。他们既是格物院的学生,也是研究的主力。王木生胡子拉碴,眼窝深陷却精光西射,正对着一个缩小版的水力传动模型指手画脚。地上散落着各种图纸、零件、以及试验成功或失败的样品——几根内壁光滑得惊人的枪管、几个形状各异的铸铁齿轮、还有几个用新方法铸造出来的、带着滚道的铁质轴承外壳里面嵌着打磨的石球。

这里是黑石堡的科技心脏——大学堂格物院。王木生是当之无愧的“院长”和灵魂人物。他的课程没有固定课本,只有林风提供的方向性“天书”般的只言片语,以及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专攻最前沿的领域:如何让机械更精密?如何提升枪炮的威力和产量?如何从矿石、草木、硝土中提炼合成更有用的东西?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可能转化为黑石堡实实在在的力量。教材?他们自己就是编写者,将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记录在特制的、防火防潮的“格物日志”上。

紧挨着格物院,还有一排稍小的工棚,门口挂着“匠作学堂”的牌子。这里的氛围相对安静些,更像是传统的学徒作坊,但更系统化。由经验丰富的老匠师授课,教授的不是前沿探索,而是如何将格物院那些“惊世骇俗”的想法和图纸,变成可靠、可量产的产品。他们学习标准化的制图使用格物院推广的简易几何画法、材料的特性与处理、精密加工的技巧利用格物院改进的工具、以及流水作业的初步组织。他们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负责培养能将王木生那些“奇思妙想”落地、稳定生产出合格燧发枪、轴承、齿轮乃至未来更多产品的“高级匠人”。他们的教材,是分解到每一个步骤的“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

林风站在格物院门口,看着里面热火朝天的景象,听着隔壁讲武堂军官们推演战局的争论,感受着脚下蒙学堂传来的朗朗书声。三级学堂体系——蒙学筑基,中学育才,大学格物院与专科学院讲武堂、匠作学堂攻坚、应用——如同一株新苗,在这明末的边陲军堡里,顽强地扎下了根。

“编教材…”林风低声重复了一遍周文博最初的汇报,目光扫过蒙学的《忠义新解》,掠过中学的《几何初步》讲义,落在格物院那堆画满机械图的草纸和匠作学堂的“工艺规程”上,最后定格在讲武堂沙盘旁那些写着“敌情预判”、“后勤线”、“预备队”字样的木牌上。

知识的火种己经点燃,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温润如蒙童的诵读,有的炽烈如镗床的火花,有的冷峻如参谋的推演。它们共同构筑着黑石堡区别于这个时代的、全新的根基。

然而,林风知道,这新生的体系,必然与旧有的观念、旧有的秩序产生激烈的碰撞。周文博那本小心翼翼的《忠义新解》,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仿佛己经看到,那些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奇技淫巧,君子不齿”的老学究们,正对着这蓬勃生长的格物院、对着军官们研究“奇门诡道”的沙盘、对着匠作学堂里学习“贱业”的学徒们,投来惊愕、鄙夷乃至愤怒的目光。

风暴,己在无形中酝酿。但林风的脚步没有丝毫迟疑,他大步走进了格物院那充满金属轰鸣与创新气息的大门。根基己立,方向己明,纵然前路荆棘密布,他亦要披荆斩棘。这三级学堂,承载的不仅是黑石堡的未来,更是他心中那缕试图照亮这末世沉沦的星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