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执宋 > 第87章 饿鬼

第87章 饿鬼

徐修心中思忖,自他踏入仕途以来,遇见的都是范仲淹、包拯、狄青、王安石这样的人物,这些君子难免麻痹他的神经。_a-i/l+e·x^i?a*o~s_h`u_o~.\c¢o?m′此次出发之前包拯一席话更是让他知道,朝堂没有那么单纯。

此行河北,绝不能抱有天真幻想。

那位曾对他有活命之恩的李参,不会仅仅因为这份旧情就毫无保留地支持裁军之策。

即便是他的未来岳父韩琦,也不会为了他这个女婿,轻易去触碰背后盘根错节的河北军头这也是九娘执意要跟着他的原因之一。

不过李参的大恩,他铭记于心,李参本人也深知其分量。这份深厚的交情,如同一道无形的纽带,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不至于像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那样轻易对立,甚至反目。

在人情世故的往来中,深厚的恩义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互动基础,构筑了一道起码的信任底线。

此次前往河北,王安石就任滑州通判,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助力。以王安石的志向,他必然会在裁汰冗兵一事上给予坚定支持。

不过滑州不属于河北路,王安石能提供的助力实在有限。

至于掌管河北一路财赋钱粮的都转运使李参,只要裁军之策不触及他的核心利益,不在他辖下引发难以收拾的乱局,凭借他们之间这份远超寻常的“人情”,以及李参作为能臣本身所具备的务实眼光和保境安民的职责,他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第*一-看?书\惘~ ^蕞·欣\彰\劫′埂`薪+筷?这份助力或许有限,但至关重要。

当然,这些判断都基于一个前提,李参是基于大宋官僚普遍水准的官员。

但是凭借徐修对他的印象,他绝对称得上一位“好官”。

王安石看着徐修陷入沉思的神情,心中了然,这位徐史馆与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之间,恐怕有些渊源。

他一边吃着徐修准备的胡饼,一边说道:“这位李运使,确实是个能臣。他曾任陕西转运使,在边事粮饷调度上颇有建树。”

徐修点点头,将话题拉回眼前:“介甫兄,赈灾之事,你为官多年,经验远胜于我,我本不该置喙。”

“只是我想起当年邓州蝗灾时,老师曾用过‘以工代赈’之法,让灾民参与疏浚河道、修补城垣等工程,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为地方兴利。此法或许可供你参考一二。”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外,灾后最需警惕瘟疫滋生,水源清洁、病患隔离等细节也需留意。当然这些需要在考虑滑州财政的情况下尽可能去做,稍后我将邓州时的一些具体章程整理出来,供你参详。”

王安石认真听着,待徐修说完,他手中的胡饼也正好吃完。他站起身,郑重地向徐修拱手一礼:“承哉,多谢你提醒。这些建议对滑州灾民大有裨益,我代他们谢过了。”

徐修连忙起身还礼:“介甫兄言重了,分内之事。”

王安石不再多言,匆匆告辞。¨比~奇?中!雯*徃¢ ,勉^肺\粤′黩?看他步履匆匆的样子,显然还有许多赈灾的急务等着他去处理。

包拯和徐修此行虽以裁汰河北冗兵为主旨,但身为钦差,沿途视察地方赈灾情形亦是职责所在。因此,两人商议后,决定在滑州停留三日,既为深入了解灾情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等新政,也为下一步的河北之行做些准备。

皇祐元年五月五日,夜。

滑州城笼罩在一片沉寂之中。除了州衙和几处粮仓尚有灯火摇曳,其余街巷屋舍尽皆陷入浓稠的黑暗,白日里因州衙放粮而生的些许生气,此刻也消散无踪,只余下令人心悸的死寂。

城西一处简陋的土屋内,齐大坐在黑暗中,抚摸着怀中那袋沉甸甸的粮食。

他白日里领粮时的欢喜还未散尽,正盘算着如何精打细算,让这点救命的粮食撑得更久些。

就在这时——

“啪嗒!”

一声脆响,突兀地从院子里传来,像是什么东西被踩断,又像石子落地。

齐大侧耳听去,外面仍是一片寂静。

就在他准备继续想如何分配粮食时,又是一声“啪嗒”传来。

他浑身一僵,汗毛瞬间倒竖。

白天他在粥棚排队时,听着周围的人在讨论什么饿鬼。

“东头老李家,领粮回去当晚就没了声息……”

“……西街的王麻子,第二天被发现死在炕上,脸都青了……”

“是饿鬼,前段时间饿死的冤魂不散,闻着粮食味儿就来索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