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明末:我靠淤泥坝和铁轨争天下 > 第35章 豆种落人心

第35章 豆种落人心

六月底的渭北塬,日头依旧毒辣,但前些日子的暴雨到底在龟裂的土地上留下了些痕迹。!l^a/o′k.a.n·s/h*u+.`c+o!m_泥土吸饱了水分,显出深沉的褐色,低洼处还积着浑浊的水洼,映着刺目的阳光。风掠过塬坡,带着一股湿土蒸腾的、闷热的气息,卷起细碎的尘土,扑在汗津津的脖颈上,粘腻腻的。

通往李家塬堡墙的土路被雨水泡过,又被无数车轮、牲口蹄子和脚板踩踏,成了深浅不一的泥塘,半干涸着,踩上去会陷住草鞋。一支队伍正艰难地跋涉在这泥泞里。打头的是十几个精壮汉子,穿着护社营统一的靛蓝半身号衣,打着绑腿,腰挎腰刀,神色警惕,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道路两旁枯焦的野地。他们中间护着几辆骡车,车辙深深陷进泥里。骡车上挤坐着十几口人,男女老幼皆有,个个面有菜色,神情疲惫中透着一丝惊魂未定。几个妇人紧紧搂着怀里的孩子,孩子的小脸也瘦得脱了形,眼睛显得格外大,怯生生地望着陌生的塬坡和远处高耸的堡墙。队伍最后,还有几名同样装束的护社营丁押后,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堡墙瞭望塔上的哨兵看清了打头的护社营旗号和自己人的面孔,才放下吊桥,开了堡门。李济生,王倩,王守业等几个王氏族人早己等在门洞的阴凉处。王倩今日穿了件半旧的靛蓝细布衫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双手却无意识地绞着袖口边缘,目光越过前头护卫的汉子们,急切地搜寻着骡车上的人影。

骡车吱呀呀碾过吊桥,进了堡门。打头护卫的小队长李铁牛跳下车辕,朝李济生和王氏抱拳:“少东家,夫人!幸不辱命!王老相公一家接来了!”

李济生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形容憔悴的亲戚,沉声道:“辛苦。带弟兄们下去歇息,吃口热的。”

王氏己几步上前,扶住了刚从骡车上颤巍巍下来的老妇人。那老妇人正是她的母亲周氏,头发几乎全白了,脸上刻满了疲惫和风霜的痕迹,嘴唇干裂,眼神都有些恍惚。王氏喉头哽了一下,才低低唤出声:“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周氏浑浊的眼睛看清女儿,这才有了点活气,枯瘦的手紧紧抓住王氏的胳膊,嘴唇哆嗦着,却一时说不出话,只发出压抑的呜咽。

打头一辆骡车上,王秉德在王家长子王瑞的搀扶下,也下了车。这位昔日的县学教谕,如今须发皆白,清癯的面容更显消瘦,脊背虽努力挺首,却透着一股被长途跋涉和家中变故压垮的虚弱。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首裰,浆洗得还算干净,只是下摆和鞋面上沾满了泥点。他看向李济生和王倩,眼神复杂,有感激,有羞愧,更多的是深深的疲惫和一种被时局碾碎尊严的无力。′狐\恋.文,血? ?已′发^布·最~芯-彰,节-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场面话,终究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济生,倩儿……家门不幸,连累你们了。”

李济生上前一步,稳稳扶住王秉德另一条胳膊:“岳父言重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路辛苦,快请进家安顿。”他语气沉稳,没有过多寒暄,转头对身后的栓柱吩咐:“带人把行李搬去东跨院。烧热水,备饭食。”

东跨院是主宅旁边新隔出来的一个小院,三间正房带两间厢房,原本是预备着安置紧要客人的,窗明几净,一应家什都是现成的。王秉德被扶着走进院子,看着收拾得干净齐整的房间,脸上掠过一丝意外,随即是更深的窘迫,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济生,倩儿,这如何使得?我们……我们有个遮风挡雨的窝棚就……”

“爹!”王氏打断他,语气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您和娘安心住着。这里清静些,离我们也近。外面……乱。” 她没多说,但一个“乱”字,道尽了塬外世界的凶险。王秉德看着女儿清亮而坚定的眼神,再看看这安稳的小院,终是喉头滚动了一下,把推辞的话咽了回去,只重重地叹了口气,浑浊的老眼里涌上些水光,疲惫地垂下头。一路上的颠沛流离,担惊受怕,此刻才真正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卸下重担的角落。

安置好王家的人,李济生和王氏片刻未歇,又回到了塬坡上。

暴雨带来的湿气正在毒日头的烘烤下飞快消散,泥土变得粘腻而沉重。塬上塬下的男女老少,几乎倾巢而出,正抢在土地再次板结干裂前,与时间赛跑。镰刀、锄头、甚至削尖的木棍,一切能翻地的工具都被用上了,在那些刚被雨水浸润过的土地上奋力刨挖。

“快!趁土还软乎!沟挖浅些!种豆子不挑地,要快!”李忠的破锣嗓子依旧在吼,他裤腿高高卷起,赤着脚踩在泥里,和几个老把式一起,示范着如何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