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227号命令
是的,苏联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能够依靠。?c¢q·w_a?n′j′i^a¨.!c\o`m-
在国难面前,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国家的人民!
斯大林这时候才领悟到这一点。
英,美这些战时同盟并不打算真的帮助苏联,躲着德国的主力,只敢在北非挑事。
但苏联只靠自己,要怎么守?
在前期的失误下,苏联损失了太多的士兵,导致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比起德军此时已经相差太多。
斯大林此时并不知道美术生只留下保卢斯攻打斯大林格勒,其他人去进攻高加索油田命令。
只是凭借着情报估计着德国方面主攻部队的数量。
依照斯大林的猜测,苏联如果想要守住斯大林格勒,士兵们至少需要以一敌三!
他猛吸一口手中的烟,拿起来办公桌上来自前线的报告。
“由于苏军在夏季作战中接连受挫,战士产生了怯战心理,军中普遍出现临阵溃退的现象。”
斯大林虽然不是军事专家,但他知道,溃退现象是会传染的。
当有人惊慌失措往回跑时,坚守阵地的人也会恐慌起来结果变成一场大溃败。
就好像瘟疫一般,一传十,十传百,直到整个军队失去战力。?看?书×屋% ·免?)±费·=2阅?读%°
但没有人能够指责苏联的战士不够英勇。
前线的接连失利,德军大兵压境,己方一直在后撤。
恐惧,溃退,那是人的本性。
崔可夫元帅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在前沿视察,发现德军正在发起进攻,而苏军阵地却按兵不动。
崔可夫责问炮团团长。
“炮弹快没了。”团长窘迫地说,事实上弹药是不缺的。
崔可夫写道“指挥员在准备后撤时,往往这样搪塞。”
大敌当前,但苏军的战意却不断减弱。
他坐在办公室里思前想后,没有丁点头绪。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苏联士兵恢复战力呢?
忽然斯大林想起了十月革命前的往事。
他原本是鞋匠的儿子,性格叛逆的他在神学院上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禁书,后来又坐牢、被流放。
有一次遇上严寒,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省的新乌达村。
这对于出生在炎热的格鲁吉亚的他来说,西伯利亚的严寒是真正的严峻考验。
恰巧遇上可怕的暴风雪,他差点被冻死。
于是他从流放地逃到第比利斯,后来又是坐牢、被流放、再逃跑。
最后一次流放,斯大林已经成了职业革命家,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后来就和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炮打冬宫。?j!i.n-g?w+u\x¢s-.^c′o′m/
想到这里,斯大林突然兴奋起来。
1918年斯大林在察里津打退了哥萨克的进攻,那是他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当时,一场暴力、仇恨和戮杀的风暴席卷全国。
新生的苏维埃遭到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当时的察里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部队缺少纪律,一片混乱,听到哥萨克来了就溃退了。
那时斯大林采取了果断措施,撤换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军官,整顿战场纪律,凡逃兵战败者就地枪决,战线稳定下来。
可以说察里津是被“斯大林决战决胜的意志”拯救的。
“对,意志!”
沉浸在回忆中的斯大林忽然若有所悟,三个词脱口而出。
钢铁般的意志能够击穿顽石!
这不是精神论。
而是实践得出的结论。
在相同装备下,一支有着坚定意志的队伍跟一支意志涣散的队伍战斗,胜负分明。
斯大林想明白了,自己不是军事专家,而是一个革命家!
前线,伏尔加河畔……
此时德军的主攻方向是顿河大弯曲,伏尔加河初没有那密集的炮火和轰炸。
林逸他们被指挥员集合起来,分发了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命令。
7月28日,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颁发了第227号命令。
“德国占领军正冲向斯大林格勒,冲向伏尔加河,企图不任何代价取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粮食的北高加索和库班河流域。
我们的领土大大缩小了,人口、粮食、金属、厂矿也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