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英国与苏联
苏联的情况愈加危机,除了苏联急,还有一个国家跟苏联一样急。?完+本.e神^<2站= ¤?>无`错|内)?[容¨;t
那就是,英国!
英国与苏联大有唇亡齿寒之感。
珍珠港事件后,英、美、苏三大国结成战时同盟。
1941年7月,斯大林向新盟国首丘吉尔致函,希望英国在欧洲开辟对德作战第二战场,使德军在两条战线作战。
英国的大臣非常着急,想要同意斯大林的请求。
直接在法国登陆作战。
他们不敢面对一个一统苏联后的巨大德国。
但是,大臣们可以急,但是丘吉尔却无比的冷静。
对于斯大林的请求,他答道:“目前在西欧登陆,意味着流血与失败。”
1942年5月,苏联与美、英两国签署互相援助议定书和同盟条约。
应苏方要求,美、英苏三国公报宣布:
“会谈中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达成了圆协议。”
英国《泰晤士报》1942年6月12日声称:
“英苏友谊合作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美国的报纸也在欢呼着三国结盟。
《纽约时报》6月12日评论道:“这预示着力量均衡的一次根本变化,这对欧洲的未来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的!+*书±£城?§1 ?首_发a”
6月20日,莫斯科《真理报》宣称,条约是“投进敌人营垒里的一颗炸弹”。
三个国家不断在舆 论上声称他们会有怎样的合作。
但是直到现在,他们的合作一直停留于一些物资上的支援,并没有真刀真枪的支援。
【这个就是所谓的表面兄弟吗?】
【只给心理压力吗?】
【但凡在苏德战场上同时出现英,美的坦克,美术生早吓破胆了。】
但是丘吉尔也知道,美国可以看戏一样,只送一些罐头过来,但是他们不行。
美国身处大洋彼岸,他们的战场是太平洋。
但英国与德国只隔着一个海峡,他们的战场不是德国,就是不列颠。
很快,最高苏维埃以盛大而隆重的形式批准苏英条约。
莫洛托夫在会上对西方盟国说道:“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将给美术生军队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不久世人就能看到三大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合作的后果。”
8月12日,丘吉尔坐着飞机进入苏联领空。
苏军正与德军在这一带激战,他要带给正与德军激战,对英国翘首以待的苏联人一个不幸的消息——1942年不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天,同盟国处于黑暗的深渊。?*天/禧|\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3
英、美、苏三国各有各的难处。
在东方,德国部队占领第一个苏联油田;曼施坦因奉命调动大炮和火箭炮朝列宁格勒挺 进:而B集团军群正日夜围攻着斯大林格勒。
在西方,英、美两国 军队也处处受挫:德军来到芬兰北部和英吉利海峡的岸边,隆美尔元帅在离亚历山大港80千米处,升起了卐字旗。
意大利制定了进军开罗的计划,岛国海军仍然活跃在太平洋。
大英帝国也正遭受一次灾难性的失败。
坚守托布鲁克要塞的英军,出人意料地向隆美尔投降了。
【都不太好过啊……】
【但打得最凶的还是苏德战场吧。】
【隆美尔,哦哦,想起来了。】
下午5点,丘吉尔座机安全抵达莫斯科中央机场。
机场上来迎接的苏联人怀着的是激动的心情。
“援军,要来了吗!”
机场上挂着美、英、苏三国国旗。
在莫洛托夫陪同下,丘吉尔检阅了苏联仪仗队,乐队演奏了三国的国歌。
【早点告诉他们英国不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是不是就没有这么多阵仗了。】
【哎……】
【别毁掉别人的希望啊,岂可休!】
当晚丘吉尔和美国总统代表哈里曼应邀去见斯大林。
三个人在克里姆林宫的会客室见面。
斯大林很是热情,昔日的宿敌也好,到现在,这两位都是苏联最重要的盟友。
但是会谈一开始,丘吉尔就直入主题:“我这次来是要向元帅阁下说明英美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