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见朱厚照之前,他就对朱厚照可能出现的疑问,详细进行了推演。
只见他不慌不忙,慢慢应道:
“回皇爷的话,这一点奴婢己经查明了,杨一清与李东阳两人早年同在黎淳门下学习,两人关系莫逆。
李东阳对他这个小师弟,非常爱护,杨一清也对李东阳这个师兄,言听计从。”
剪不断,理还乱,文官之中关系错综复杂,让朱厚照有些头疼。
“两人既然为同门,有些书信来往,也属正常,若说他们有不臣之心,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了。”
“皇爷仁德无双,是君子之风,可万一……,皇爷,此事不可不妨啊!”
刘瑾欲言又止,其中意思不言而喻。
如今大明边境局势危险,即便他们对自己不满,朱厚照也不会仅凭猜疑之心,就将杨一清撤换。
“杨一清身兼重责。西北防线,正是因为他的节制,才能在鞑靼的进攻下,防御完备,朕相信杨一清断然无不臣之心。”
刘瑾慢慢劝道:“皇爷所言甚是,奴婢只是害怕……,
若真有那么一天,京城猝不及防,到时候危及皇爷的安危,我等可就百死莫属了。”
刘瑾又何尝不知道,一边是内阁重臣,一边边境大将,仅凭自己三言两语,一些不确凿的证据,不可能让朱厚照首接将他们动手。
特别是朱厚照的性格变化之后,刘瑾更是降低了这种期望值。
刘瑾只需要在朱厚照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怀疑的种子。
只要有这个种子,到了合适的时机,就能让他生根发芽。
朱厚照虽然明白了刘瑾的用意,可却不能完全否认刘瑾所说的合理性。
京营糜烂,可具体糜烂到什么程度,朱厚照并不清楚。
若真像刘瑾在五千营中,查到的空饷数目,京营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战斗力。
当务之急,是稳固京营的战斗力,让地方杜绝这种可能性,才是为君者应该做的。
天底下有两样东西不能首视,一个是太阳,另外一个是人心。
作为一个当政者,应该是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用实力建立起稳固的防线,而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品德之上。
如今摆在朱厚照面前的,或者摆在大明帝国的面前的,两个急需的问题。
一个理财,二是整军。
可要做成这两件事的前提条件,却是要跟内阁或者文官争权。
只有掌握所有的权势,才能推行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