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来到文华殿内,看到坐在桌案前,翻阅奏章的朱厚照,眼神闪过一丝惊异。·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
这段时间,他时常陪在朱厚照身边,自然清楚朱厚照的作风。
这个时辰,朱厚照要么在射箭,要么在玩闹,肯定不是在批阅奏章。
如今是什么情况?莫非真是真武大帝启智,让皇爷转了性子?
“奴婢刘瑾,拜见皇爷!”
朱厚照放下手中奏章,抬头问道:“深夜来见朕,可是有什么要事?”
“皇爷圣明,奴婢刚才探听到一个消息。
李东阳与右都御史杨一清,书信频繁,交往密切。
书信对皇爷多有不敬,奴婢恐此事对皇爷不利,这才深夜前来告知皇爷。”
听到杨一清的名字,朱厚照瞬间变了脸色。
“总制三镇军务的杨一清?”
“正是此人!”
朱厚照思绪飘动,自己刚继位不久,鞑靼犯边,明军大败。
杨一清此时带兵前来救援,才击退了敌军。
事后朱厚照还专门对杨一清进行赏赐,并对他进行了勉励。
勉励他在边镇之上,继续发光发热,再立新功。
总制三镇军务,很简单的六个字,朱厚照作为君王,十分了解其中的含义。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大明建国时,太祖分封诸子,设立十三塞王来统辖漠南诸卫所,防御蒙元的入侵。*精·武\暁~税′罔· ¢更_歆¢醉¢全!
建文登基后,为了杜绝藩王的危害,开始削藩。
他一口气连削了几名藩王,让朱元璋在北方的防御政策,出现了一个缺口。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登上帝位,为了防备有其他诸王,仿效自己,再来一场清君侧,也对诸王多加限制。
他不断削弱诸王的权限,不让其节制卫所,就连诸王的护卫,也是一再削减。
到了仁宣时,漠南诸卫所也逐渐废弃或内迁。
大明建国才刚刚过了几十年,朱元璋设置了防御体系,就彻底陷入了崩塌。
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如果知道这件事,不知道会不会大骂子孙不孝?
斯人己逝,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
大明的防御体系己经被破坏,可北方的威胁却始终存在。
后世之君为了抵御外族的威胁,只能不断调整防御体系。
到了弘治时,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确设立九边重镇的防御格局。
九边重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
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延绥、宁夏、固原、甘肃。
大明最重要的九座军镇,杨一清一人就节制三镇。
可是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说大明边境中谁的权势最盛,杨一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卡_卡^暁?说`惘+ `已_发¨布¢最+薪¢漳-劫^
这样一个人物,与内阁交往密切,难怪朱厚照会心中忌惮。
看来朱厚照脸色微变,刘瑾心中暗喜。
他本想炮制几人贪财的证据,可一想到如今大朝朝局,有几人不贪财?也就放弃了想法。
可就算把他们贪腐的证据,送到陛下面前,又能翻起多大的风浪。
剥皮实草,那都是老皇历了,在如今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发生,能训斥几句,就己经是重责了。
刘瑾察言观色,正要趁机点上一把火,将内阁淹没在人流的浪潮中。
谁知朱厚照脸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内阁与边将来往,历来都是君主大忌,李东阳都久经官场,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皇爷所言甚是,怪在怪在此处,李东阳位高权重,常在君主左右,岂能不明白君主的忌讳?
可是他们依旧如故,书信来往频繁,这分明是不把皇爷放在心上。
如今他们心中对皇爷心存怨恨之情,两方联合,到时候真要出大乱子了!”
说到此时,朱厚照己经明白了刘瑾话中的意思。
不得不说,刘瑾真是聪明伶俐。
他巧妙把目标引到内阁与外臣的联络上,然后通过这一点,来激起自己的猜疑之心。
若是自己没有半点后世的经验,很有可能会被刘瑾说动。
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两边轻视自己的想法肯定有,但若是他们有谋逆之心,朱厚照自然不相信。
“李杨两人私下里是什么关系?这一点可查清楚了?”
刘瑾神色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