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执宋 > 第82章 原因

第82章 原因

依旧严肃,却比方才缓和了几分:“承哉,老夫方才所言,非是要挫你锐气,更非轻视于你。”

徐修敏锐地察觉到,包拯对他的称呼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先前公事公办的“徐史馆”,变成了更显亲近的“承哉”。

这个细微的转变,让徐修心头一动。

他明白,这并非随意之举。包拯此举,意味着他不再仅仅以同僚或上官的身份与自己对话,而是隐隐带上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与提点之意。

接下来要谈的,恐怕就不再是单纯的公务,而是涉及更深层、更私密的忠告或嘱托了。

包拯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徐修:“此前虽与你未曾深交,然你之事迹,希文兄己与老夫详述。三元魁首,献策安民,改良军器,肃清敌谍,桩桩件件,皆非常人所能为。”

“你乃天纵之才,世所罕见。更难得者,是你身负盛名,却能虚怀若谷,不耻求问。有此心性,假以时日,前程不可限量。”

肯定了徐修的潜力后,包拯话锋一转,切入正题:“承哉,此去河北,主持裁汰冗兵,你可知其中最难之处,在于何处?”

徐修略一沉吟,结合自己之前的思考与包拯的点拨,谨慎答道:“回世伯,学生思之,其难处有二。”

“其一,在于河北军州,势力盘根错节,与朝中显贵多有勾连。”

“此番裁汰,动其冗员,即是削其权柄、断其财路,彼等岂能坐视?朝中攻讦、地方掣肘,恐将接踵而至。”

“其二,在于被裁汰之兵卒。”

“其中多有老弱,一家生计,全系于此份军饷。一旦裁撤,生计无着,若处置不当,恐生怨怼,甚或激起哗变民乱,遗祸地方。此二者,皆为大患。”

包拯闻言,微微点头,对徐修能迅速抓住关键颇为满意。

他沉声道:“你所虑甚是,裁汰冗兵,触动多方筋骨,稍有不慎,便是引火烧身。无论地方军头勾连朝堂施压,亦或士卒因生计断绝而铤而走险酿成祸乱,任何一端处置失当,都足以令你身败名裂,前程尽毁。”

“按常理,这等极易招怨、风险奇高的差事,往往交由那些或是‘碍了官家眼’,或是需‘将功折罪’之人去做,权作‘替罪之羊’。”

他微微停顿,观察着徐修脸色:“老夫自今年起,便先后向官家奏请废除河北部分牧马监,又奏请将河北缺粮土兵迁徙至粮丰之州屯田或遣散归乡。”

“官家故才委派老夫总揽其事。此番官家命你为老夫副手,协理裁汰冗兵,承哉,你可知官家深意何在?”

徐修心中一震。

经包拯如此首白地点破“替罪羊”的潜规则,他瞬间意识到此事的凶险远超自己之前的想象。

但转念一想,包拯本人绝非弃子,他如今己是户部副使,位高权重,深得帝心。且徐修知道包拯未来至少能做到权知开封府。

自己作为新科状元、天子近臣,应该不可能是弃子。

那为何?

徐修略微思索,回答道:“世伯,学生以为,裁汰冗兵虽易招怨,然其利在社稷,功在千秋。”

“官家固然需要有人去执行这得罪人的差事,但更需要的是真正能将此事办成、办好,为国库省下巨万冗费,为边军汰弱留强的能臣干吏。”

“若只派‘替罪羊’敷衍了事,或手段粗暴激起民变,非但目的难达,反会动摇国本,令官家忧惧。”

“官家命学生随世伯学习,正是寄望于学生能从世伯处习得这于万难之中求实效的本事,此乃对学生莫大的期许与信任!”

“善!”包拯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笑意,点头道,“承哉,你能悟到这一层,实属不错。官家此举,非是弃子,实是砺剑。”

“他望你借此险峰,磨砺锋芒,此事若成,非但河北边防可固,国库可纾,于你而言,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勋,奠定未来之根基。届时,升迁擢拔,自当水到渠成。”

徐修听罢,心中豁然开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