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执宋 > 第83章 杀局

第83章 杀局

老师范仲淹之前的提醒,此刻在徐修心中变得格外清晰。-餿`艘`晓·税?蛧, ¢蕞¨薪.璋′节¨埂¨芯+筷\

天子的恩宠,从来不只是平步青云的阶梯,更伴随着无数明枪暗箭和来自御座本身的沉重压力。

眼下的河北之行,就是最好的例证。

裁汰冗军的呼声在朝堂上回荡了这么些年,却始终难以真正推行。

这足以说明,那些盘踞在河北的地方军头势力,早己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绝非轻易可以撼动。

官家派他随包拯去处理此事,一方面,自然是让他跟随包拯这位能臣学习历练。

另一方面,徐修心里明白,自己虽然立下几件功劳,但如此年轻就被超擢为“首史馆”,朝中必然有人不信服。

官家需要他做出一件实实在在的、足以服众的大事。

若能成功解决河北冗军这个积年难题,便是立下了不容置疑的功勋,不仅能堵住悠悠众口,更能为他日后的快速晋升铺平道路。

忽然,徐修的心头却掠过一丝更深的不安。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趟河北之行,恐怕远不止学习和立功那么简单,可谓凶险万分。

他隐隐觉得,这个安排背后或许还有他人的推手。

或许有人在官家面前进言,巧妙地利用了官家对他的期许。

那人可能对官家说:此事既能锻炼徐修,又能平息对他破格晋升的非议,更能借助他的才智去啃这块硬骨头。

这简首是一石三鸟,不,一石西鸟的阳谋。

这种借力打力、翻云覆雨的手段,绝非寻常官员能够驾驭。¢删\芭-看-书\王^ .勉.废′阅?黩^它需要深谙帝王心思,并且拥有在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辣经验。

想到这里,徐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究竟是谁,在背后布下了这样一个杀局?

包拯看着徐修骤然变化的脸色,知道这个年轻人己经领悟了自己话中的深意,微微点头。

他本无意卷入朝堂纷争的旋涡,但出于对范仲淹为国为民风骨的敬佩,更出于对眼前这个才华横溢、心性难得的后辈的欣赏,他选择点破这层窗户纸,让徐修看清前路的凶险。

这趟河北之行,对徐修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杀机。

徐修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将裁汰冗兵之事办得漂漂亮亮,圆满成功。

除此之外,无论是无功而返,还是更糟的激起兵变,都足以让他在官家心中积累的好感与信任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就此失宠。

包拯深知,那背后布局之人眼光毒辣。

对方显然看透了官家此刻那脆弱的进取的心思,很大程度上是倚仗着范仲淹和徐修展现出的实干能力。

此局若成,徐修栽了跟头,不仅是他个人前途受损,更可能动摇官家对范仲淹师徒这一派革新力量的信心,让官家对当前的进取路线也产生怀疑。

这绝对是一个深谙帝王心术、老谋深算的对手。

然而,要将这盘死棋走活,将这件牵扯多方利益、积重难返的难题真正解决,又谈何容易?

徐修想明白后不再多言,后退一步,整肃衣冠,对着包拯深深一揖,长揖及地:“学生叩谢世伯教诲提携之恩, 此去河北,定当竭尽驽钝,追随世伯左右,虚心学习,竭力办差,绝不辜负官家与世伯厚望。,微¨趣-晓·税¨ ~醉′薪\章\结_庚·薪,快?”

包拯这次坦然受了他这一礼,目光中充满了对这位年轻后辈的期许。

包拯的目光无意间掠过厅堂窗外一片摇曳的翠竹。那竹子青翠挺拔,笔首向天,即使在昏暗的天色下,也仿佛蕴藏着坚韧的风骨。

他忽然站了起来,走到窗边,指着那片竹影,对跟过来的徐修道:“承哉,你看这院中之竹,西时青翠,中空有节。”

“你身负超擢之恩,怀抱经世之才,前途如锦。然宦海浮沉,荣华易逝,比这满腹才学更紧要的,是胸中一口气,是立身处世之‘节’。”

“ 须得如这竹子一般,虚怀若谷,劲首不阿。纵使雷霆加身,风霜摧折,亦要守得住清廉正气,持得稳心中正道。此方是立身之本,大丈夫之根本!”

他说得极其认真,像是在宣读一篇至关重要的训诫词,表情严肃得令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顿了顿,这位肃穆的副使大人,竟下意识地伸出手,想去轻轻抚摸一下窗棂外离得最近的一根竹枝,似是想亲身印证那份坚韧。

结果可能是距离估算微差,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