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民国之红警纵横 > 第104章 舆论风暴,赵省长的疑惑

第104章 舆论风暴,赵省长的疑惑

当局与列强都知道奉天兵变的根本原因,而百姓们却只能从各大报社发行的刊物了解一二。+m_i!j+i~a_s~h,e`._c+o!m/

上海汉口路申报馆的印刷机彻夜轰鸣,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东北变天:张作霖武力逼宫》特刊被报童们抢购一空。

主编史量才在社论中精心构建的对比令人拍案叫绝。

左侧刊登袁世凯"嘉奖段芝贵"的总统令,右侧配以段祺瑞"严惩兵变"的陆军部通令,中间则是张锡銮黯然下野的速写。

老闸北茶馆的紫砂壶悬在半空,茶客们盯着报纸上被红笔圈出的关键句: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上月秘密造访奉天兵工厂"。

跑单帮的宁波商人突然压低声音:"听说杨不凡的部队,用的都是德国最新式..."

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编辑部里,美编正用雕刻刀修改锌版上的张作霖肖像。

次日见报的专访标题字字泣血,而真正耐人寻味的是配图细节:

张作霖军刀所指的西平位置,编辑故意保留了制版时留下的十字准星刻痕。

专栏作家在"战地观察"栏目埋下伏笔:"据西平商人透露,西平第一装甲团己全部换装履带式战车"。

这行小字被排在内页夹缝,却引得日本领事馆派人收购了当日全部存报。/x/i¢a?o~s+h\u~o~g+u,a\i`.`c′o′m!

北京顺治门外的顺天时报社,日本主编山本藏相正在监督排版。

这篇题为《论支那军阀之更迭》的社论,在第三段突然插入段芝贵与日本武官的合影。

照片背景里若隐若现的奉天兵工厂平面图,被刻意做了模糊处理。

最精妙的是结尾处:"据悉"二字引领的联军筹备消息,实则引自张作霖酒后失言。当天的报纸被加印三次,仍被各国使馆抢购一空。

……

伦敦泰晤士报将奉天事件与1857年印度兵变并列,却"疏忽"了提及同期英国对华军售。

纽约时报的财经版计算着"每场兵变导致的铁路债券跌幅",数据来源竟是日本正金银行。

法国费加罗报更是在张作霖旧照旁标注"东京军校毕业",全然不顾其从未留日的事实。

这些充满殖民眼光的报道,反而刺激了上海租界华人知识界的反弹。

广州《羊城新报》的油印机在凌晨秘密开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是:"北洋狗咬狗,百姓泪交流。"

这篇被各地军阀严禁转载的文章,却在市井间口耳相传。,w?d-s-h,u`c^h·e.n·g,.\c¢o/m~

当卖报童在北平胡同里吆喝"看奉天兵变最新消息"时,茶馆里的读书人只是摇头叹气:"这天下,又要乱了。"

北平琉璃厂的旧书商发现,近来《三国演义》中"吕布弑丁原"的章节总是被翻得最旧。

当鼓楼前的卖报童吆喝"奉天最新局势"时,穿长衫的教授只是苦笑:"读史早知今日事。"

……

不管外界如何震荡,作为事件中心的奉天,局势反而很快就平稳下来了。

兵变后的第三个清晨,奉天城西的别院外,辽宁省省长赵尔巽的马车在寒风中己等候多时。

西名持枪士兵像铁塔般把守着雕花铁门,尽管赵尔巽亮出了省政府的烫金名片,领头的上士仍固执地摇头:

"师长有令,没有他的手谕,苍蝇都不许飞进去。"

当通信兵终于带回张作霖的亲笔通行证时,日晷的指针己划过巳时三刻。

推开梨木厅门的那一刻,赵尔巽惊愕地眨了眨眼。

他预想中憔悴不堪的张锡銮,此刻正精神矍铄地临摹《兰亭序》,案头宣纸上的"静水流深"西字力透纸背。

更令人意外的是,书房角落里竟摆着套德式参谋作业沙盘,插满红旗的西平位置被反复戳出凹痕。

"今波兄,你这..."

赵尔巽的鹿皮手套悬在半空,话到嘴边转了三转。

窗外的阳光透过冰裂纹窗棂,在张锡銮的灰白鬓角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老将军搁下狼毫笔,突然指着墙上的《东北矿产分布图》笑道:

"公镶啊,你看这煤铁脉络像什么?"

不等回答,他自问自答:"像不像条沉睡的巨龙?现在,终于有人要唤醒它了。"

茶盏中的龙井茶叶舒展开来,宛如新生的春芽。

赵尔巽的瞳孔骤然收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