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警方的噩梦,视线被密集的房屋和杂物遮挡,执法行动几乎寸步难行。制毒分子对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了如指掌,警察却像在迷宫中穿行,一不留神便会陷入被包围的境地。
三、毒瘤根源:博社村制毒现象的深层剖析
3.1 经济因素:暴利诱惑下的集体沉沦
博社村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第一毒村",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在博社村,参与制贩毒的收入与合法收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成为了村民们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博社村多数村民从事出海打鱼、养殖虾蟹和种植荔枝行业,每月收入一千多元,而参与挑拣用于制造冰毒的麻黄草每天收入可达三百元。这种近10倍的收入差距,无疑是诱使村民铤而走险、参与制毒贩毒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的走私活动猖獗,让当地人产生一种'赚快钱'的心理,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他们渐渐走上了制售毒品的歪路。"陆丰市禁毒办主任林春家说。
此外,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匮乏,也是导致村民选择制贩毒的重要原因。陆丰一些干部群众认为,铲除涉毒违法犯罪的土壤,还需帮助广大村民寻找到合法脱贫致富的途径。当地正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三甲"工业园区,加强渔港建设,改善水利工程以确保农田灌溉用水需要。
地方政府积极帮助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仅"三甲"地区就举办了10场企业用工招聘活动,目前己有48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1600多人成功就业。但改变当地经济整体滞后的局面并非一蹴而就。据甲西镇委书记陈少游介绍,甲西人口约14.5万,人多地少,"整个甲西没有一间像样的工厂,农业耕作都是很原始的方式。"
3.2 社会结构:宗族势力与基层组织的双重影响
博社村的制贩毒活动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与当地特殊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其中,宗族势力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尤为关键。
首先,博社村是一个宗族观念十分浓厚的村落,村里人都是沾亲带故的蔡姓同宗。在这种宗族社会中,血缘关系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也为制贩毒活动提供了天然的保护网。陆丰制贩毒家族式、宗族式特征明显,同宗同族的村民互相帮衬、利益共通,甚至连外窜制毒也是"集体行动"。¢幻·想\姬/ \已.发+布_罪?歆/璋.截¨
其次,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甚至是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也是导致博社村成为"毒村"的重要原因。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郭少波介绍说,博社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不但涉嫌首接参与制贩毒,而且还涉嫌行贿协调"捞人"。其中,党支部书记还是陆丰市人大代表、汕尾市人大代表。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村党支部本应是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但组织工作长期涣散的负面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消除。本刊记者2014年初在陆丰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毒情反复的关键原因之一是部分村居基层组织长期瘫痪,如博社村"两委"长期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原村支书蔡东家充当制贩毒品"幕后老板"。
此外,当地基层执法人员的腐败也是导致博社村制贩毒活动猖獗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当地查处的10宗涉毒违法违纪案件中,牵涉21名党政工作人员,包括3名派出所所长和部分民警。"本来都是死罪,按理说是有震慑力,但却演变成重罪可以轻判,大罪变小罪,再加上巨额利益驱动,导致一些村民纷纷效仿。"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政委邱伟说。
3.3 文化心理:扭曲的价值观与集体失范
除了经济和社会结构因素外,文化心理因素也是理解博社村制贩毒现象的重要维度。在博社村,长期的制贩毒活动己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和集体失范状态。
首先,"赚快钱"的心态在博社村广泛存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的走私活动猖獗,让当地人产生一种"赚快钱"的心理,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他们渐渐走上了制售毒品的歪路。这种心态使得村民们对制贩毒这种非法活动产生了认同感,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
其次,法不责众的心理也在博社村蔓延。当越轨人数众多时,人们也会产生法不责众、责任扩散的心理,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产生错误计算,而这种群体效应降低了越轨者的心理妨碍,对于越轨行为更加无所顾虑。在博社村,由于参与制贩毒的家庭众多,村民们普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