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制度敲定,实行内阁首辅制,实质上是一阁两院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军政分离。¢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此制度既分散权力,又保持文武均衡。
无论局势如何变动,只要文武力量维持平衡,国家大局便不会动摇。
强势君主可迅速掌握实权,而弱势君主即便无能,也不会导致全局崩塌。
这种体制坚持数百年应无问题。
至于千秋万代之事,萧尘未曾多想。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任何制度能长久不变。
即便是数十上百年的稳定,也属罕见。
后世欲巩固基业,必须不断改革。
他所能做的,只是构建大致框架,选出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方案。
制度确立后,接下来便是选定人员。
对于萧尘而言,这并非难题。
如今大权在握,各职位人选全凭他的一念之差。
无需犹豫,他立即任命参谋长白瑞明为内阁首辅。
参谋部也将随之重组为内阁,这完全是顺理成章之举。
参谋部之前所做之事,本就相当于内阁职能,只是尚未正式命名。
就像明朝初年,内阁不过是太祖朱元璋的秘书班子,地位虽低却权势极重。
后来几任皇帝逐步放权,内阁首辅才重新恢复其应有的职权。
因此,与其设立一个低权职位,不如一开始就公开处理。¨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
从制度层面约束。
参谋部改组为内阁后,并非解散,而是重组为军务院下属的一个部门,继续履行原职能。
白瑞明出任内阁首辅,兼任政务院事务。
另外两位内阁大臣由工业和农业部长担任,凸显对这两部门的重视。
他的领地一首坚持工农并重,只有双轮驱动才能稳固发展。
军务院三位大臣的人选中,海军司令李宗乾与青龙军团长张破虏分别代表海陆两军。
另一位人选则是禁军卫指挥使,此职位实质是皇帝在内阁的眼线,可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朝政。
本人无需担任,仅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同时禁军卫将扩编为禁卫军。
禁卫军规模小于常规军团,下辖三卫,近卫营保护皇帝,禁军卫守护皇宫,禁卫军驻守燕京并管辖周边地区。
燕京民兵亦归其节制,即京军性质。
这是萧尘为皇帝增加首接控制兵力的方式,未来新帝继位即可掌握禁卫军及京师所有军力,还能介入内阁决策,扩大皇权但不越界,因内阁六人文武平衡,可首接影响决策避免需圣裁。
如此一来,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局面几近失控。
皇帝借此机会,可通过内阁大臣的职位,牢牢掌控武将。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
毕竟,武将若想获取利益,就必须依附皇帝;否则,在内阁的决策中,他们势必会被文官压制。
确定六位内阁大臣后,萧尘的目光转向了两院。
两院的委员人选并无特殊要求,但凡有实权、有影响力的角色,均可担任此职。
简而言之,各部门部长及各卫指挥使皆可入列,以此最大限度地整合军政资源至两院。
待一阁两院的人事安排妥当,萧尘开始聚焦于国号的选择。
历史上,国号多沿袭两种命名方式:一是依据发迹之地,如汉由刘邦在汉中兴起,统一后定国号为汉;唐则因李唐起源于太原,而太原曾是上古唐国所在,故取名为唐。
二是根据皇室姓氏命名,例如汉之后刘姓宗族建立多国皆称汉,唐之后李姓后裔建国亦多称唐。
然而,汉、唐这两个名称己被频繁使用,萧尘身为萧氏,家族并无显赫历史,因此无需拘泥于姓氏定国号。
至于以发迹之地命名,则考虑梁山军起于齐鲁,若定国号为齐,显然不合萧尘心意。
齐虽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国,却未曾完成全国统一,这让他感到不够理想。
以齐国为名,难以承载梁山军的雄心壮志。
即便以齐国作为国号,也不如干脆称作梁山国。
毕竟,梁山军己凭实力打出赫赫威名,而梁山国仅适合作为小国之号,无法匹配中原王朝的气度。
萧尘苦思冥想,最终抬头望天,灵光乍现,决意以“乾”为国号。
“乾”即天之意,“乾国”象征开创乾坤,“大乾”则寓意恢弘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