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下,人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彼此倾轧,导致整体社会逐渐衰败,最终将整个汉民族拖入深渊。
要想扭转乾坤,就必须打破旧秩序,重塑规则,开辟新天地。
唯有如此,才能激发神州的潜力,向外拓展,争取更多生存空间,让华夏再度繁荣昌盛。
尽管这一路径难以永恒,但萧尘并不追求永续。
他希望引领华夏走向新的历史篇章,避免过去的惨剧重演,确保至少千年的辉煌延续。
至于未来?那属于下一代人的课题,至少要保证成果由中华子孙继承,而非被外族窃取。
长久的时间与宏大的目标,让教育变得至关重要。
萧尘深知,他所追求的一切都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壮大后,需要的是众多高素养人才。
不仅是对现有孩子的培养,即便是眼前而言,在工业达到一定规模时,若想突破瓶颈,同样需要识字的工人,文盲无法做到这一点。
面对当前及未来的挑战,萧尘计划从两个方面推进领地的教育建设:一是针对孩童的教育;二是针对成年人的知识普及。
打下两州地盘后,领地己有不少孩童,若继续扩张,甚至统一天下,人口会更加庞大。
加之和平稳定的环境和温饱无忧的生活,新生儿数量必将激增。
因此,他打算在每个乡镇设立小学与初中。
小学设五年制,教授国文、算术、历史;初中三年,增加地理、格物、政治课程,其中“格物”即探究自然规律,包含物理、化学内容。
之后,再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目前无需急于建立大学,因己有现成的学校设施,并能招揽教师,足以构建初步的教育框架。
等到第一批学生毕业,至少需七八年时间,那时领地状况早己焕然一新,这批学子将得以施展才华。
受时代限制及资源约束,领地只能负担孩童至小学阶段的费用,完成这一阶段己足够应对当时需求。
初中和大学则属于精英化教育范畴。
孩子的教育如同奠基,由于资源和人数限制,只能搭建基本框架,七八年才可能完善整体体系。
另一边,成人的教育同样重要。
简言之,就是扫盲。
对领地内居民进行大规模扫盲己刻不容缓。
几乎所有人都是文盲,即便发展工业也难有成效,许多政策推行成本极高。
扫盲虽非万能,但至少能显著降低行政开支。
单凭这一点,扫盲己是当务之急。
而且,识字后不仅便于宣传,还能大幅推动工业进步。
例如,识字工人可以记录生产流程,制定规范并持续改进,这对提高效率和产量至关重要。
萧尘深知众人智慧,若每人都献计献策,生产效率必大幅提升。
此外,普及文字后,未来步入蒸汽时代时,居民也能快速适应新技术。
于是,萧尘果断下令,在各镇设立学校,招募教师,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
同时,以农庄和工厂为据点,利用晚间开设扫盲课程,覆盖全体居民。
随着时间推移,萧尘不断细化政策,完善民生建设。
不知不觉间,一个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