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婉儿?"
房玄龄轻声道:"据岭南密报,岭南王对长孙小姐颇为礼遇,还特许她行医济世......"
李世民陷入沉思。
他想起那个倔强的侄女,从小聪慧过人,却因是女子不得重视。
如今,竟在洛阳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此事容后再议。"
最终他摆了摆手,"眼下当务之急是解决粮荒。"
"务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拿到洛阳的高产种子!"
"陛下圣明。"
两位重臣齐声应道,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洛阳行宫,李宽正在听取各地丰收的汇报。
"王爷,三十六州皆己收获完毕,平均亩产均在两千五百斤以上。"
司农官激动地禀报,"百姓们自发组织庆典,歌颂王爷恩德。"
李宽微微颔首:"储存方法都教会了吗?"
"都己按王爷吩咐,挖窖储存。"
"另外,就算是土质不好的地方,番薯的收获也很可观,亩产近两千斤......"
正说着,侍卫来报:"王爷,长安有密信。"
李宽展开信笺,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王爷,可是长安有异动?"谋士小心翼翼地问。
"李世民坐不住了。"李宽将信递给谋士。
"朝中有人建议他认回我这个儿子,想借我的名声洗刷他自己的污名。"
谋士看完信,皱眉道:"此计甚毒。"
"若王爷认他,则名分上矮了一头;"
"若不认,又显得不孝......"
"孝?"李宽冷笑,"当年他默许长孙无忌杀我时,可曾想过父子之情?"
他走到窗前,望着长安方向。
雨后的天空格外清澈,紫微星在南方熠熠生辉。
"传令下去,即日起在各地设立'惠民仓',将新粮储存起来,平价卖给百姓。"
"另外,加大学堂建设力度,让更多孩子识字算数......"
谋士一一记下,忍不住问:"王爷,长安那边......"
"不必理会!"
李宽淡淡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李世民再怎么挣扎,也改变不了结局。"
谋士欲言又止。
他想起那个在民间行医的长孙小姐,想起坊间流传的"王妃"称号......
但这些话终究没说出口。
——
夜深人静,长孙婉儿独自坐在医庐内,就着油灯翻阅医书。
案头放着一个烤熟的番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半年来,她见证了原本属于大唐的领土,现在属于李宽治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豆、番薯的丰收让百姓们第一次尝到了饱腹的滋味;
免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女子也能参加工作,获得报酬......
这一切,都是那个人的手笔。
她轻轻咬了一口番薯,甜糯的滋味在口中化开。
曾几何时,她以为大唐就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富庶不是宫殿里的金碧辉煌,而是百姓脸上的笑容。
"姑娘,还没睡啊?"
老村长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篮新收的土豆。
"大家让我给王爷送些去,想着姑娘识字,能不能帮忙写个谢恩的折子?"
长孙婉儿点点头,铺开纸张。
笔尖蘸墨时,她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村长,王爷平日......可有什么喜好?"
老村长想了想:"王爷啊,最关心的就是百姓吃饱穿暖。"
"别的......好像就爱去学堂看看孩子们读书。"
这是一个不贪图享乐的君王。
长孙婉儿心中微动。
她开始书写谢恩折,字迹娟秀工整。
写着写着,眼前仿佛浮现出李宽批阅奏章时的模样,眉头微蹙,目光专注......
"姑娘写得真好。"
老村长赞叹道,"王爷看了肯定高兴。"
长孙婉儿轻轻摇头:"不过是尽绵薄之力。"
"比起岭南王为百姓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老村长临走时突然说道:"对了,王爷经常到各个村里视察学堂。"
"姑娘若有空,不妨也去看看,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