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24章 船上偶遇与巴黎公社

第24章 船上偶遇与巴黎公社

_a!n¨s\h?u\z¢h¨u-s/h.o,u~.*c′o^m?《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在我朝并未被人重视,徐继畲大人更是因其书中对列强有褒扬之词,背负了奸佞的骂名,实在是令人扼腕。不过这两部着作反而在东瀛大行其道,也不知是幸与不幸。

我见贤侄始终不肯说出师长的名讳,倒也理解,必是传书时贵师长要求不得外泄,但你见到我这个正主,又不好隐瞒,说一半留一半,倒是机变通达之辈。左右不过是我当年同文馆的那几位故交,也就他们当时传阅了老夫的笔记,也只有他们能理解其上的内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好么,知道是自己故交看重的后辈,又得知有人在背后如此褒扬自己的文章,张德彝已经爱屋及乌,将王月生视作自己的晚辈,不知不觉用上了贤侄的称呼。而且,不但称呼上变了,态度上也立即端起了长辈的架子。

“不知贤侄功名如何,师从何人啊?而且,既然是从国内来,为何不守国朝剃发留辫的规矩?”

王月生也是识趣,立即打蛇随棍上地改了称呼,“小侄家族有祖训,不让为官,历代经商。小侄儿时在族学中由塾师开蒙。12岁时大病一场,为求平安,远赴四川成都青羊宫修习了6年,身体大安后,又去了广州襄理族中产业,故未有进学,也未考取功名”。

“哦,剃发易服之策于僧道不论,倒也说得过去。贤侄这是在英国留学,放假来法国玩?”

“小侄这次是带族中子弟来欧洲游历,找些机缘。日前去英国参加了一个葬礼,现在回法国”。

“葬礼?贤侄莫非在欧洲还有故旧?”

“素味平生。但说起来,小侄参加此人葬礼,却还与先生有些渊源”。

“愿闻其详”。

“当年拜读先生大作,见有写西历71年巴黎“红头党”之乱(注:当时参加巴黎公社的部分工人佩戴红色头巾),颇为惊奇。因以小侄在法兰西所见所闻,当地即便码头力工,其衣着饮食亦远胜国内小康之家,更遑论公共马路、煤气灯、自来水、大剧院这些公共设施。小侄初见,几乎以为到了地上天国,实在想象不出何等样人会因何故心存不满,起事暴乱。

日前某报称一名为恩格斯的人去世,称其与另一号马克思的学者之理论曾为那个号称巴黎公社的暴民的主张与口号。因此心生好奇,前去看看参加此人葬礼的人皆为何种人物,以推想当年欧洲陈胜吴广辈的风采”。

“贤侄谬矣”,张德彝顿足气结道,“同治九年(注:1870年)我陪崇厚大人来法国处理“天津教案”善后。到了就赶上普鲁士与法兰西刀兵再起,我等无奈滞留在巴黎,结果就赶上了红头党乱。

亲眼得见街市尸骸堆积,血流成渠,官军纵火焚烧,民房尽毁,而叛党则押主教达尔布瓦及数十教士从吾等身边呼啸而过,至一空场,以枪击毙。主教神色自若,诵经不止。叛党呼曰:“此等人物,乃旧世之毒,今当除尽!”老夫观之悚然,暗叹泰西之乱竟至于斯。

老夫当年是时局所困,不得已尔。而你如今却无故亲临险地,与此间叛党孑遗同处,岂不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老夫虽不知你家教族规如何,但见你谈吐不俗,且族中子弟可以来西洋游历,应是累富世家,怎可浮躁如斯?若被叛党裹挟,被西人政府追责于朝廷,岂不是以己一时之兴置全族前程于不顾!”

眼见张德彝真的动了气,但却是从个人和家族风险的角度去责备,而未纠缠于政治理念,王月生暗道老头倒是真把自己放在子侄辈的角度去劝诫,没有什么假大空的套话。于是连忙低眉垂手一副乖乖听训的模样自责道,“是小侄年少轻狂行事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差点招惹到无来由的是非。先生之言发自肺腑,振聋发聩,小侄铭感无内,敢不从命”。

前面二人话语中提及的二十多年前的巴黎公社(la mune de paris),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期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和市民建立的一个短暂但极具历史意义的革命政权。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新成立的资产阶级“国防政府”与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同意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

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期间,30万巴黎工人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城市。1871年2月,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