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8章 扬州瘦马养成术——特殊商品的溢价之道

第8章 扬州瘦马养成术——特殊商品的溢价之道

“玉指轻拨算珠响,金莲碎步量柔肠。

胭脂染透扬州月,瘦马嘶风价自昂。”

一、广陵烟雨中的盆景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扬州盐商汪廷璋的私宅内,十二岁的苏淮娘正跪在青砖上练习行酒令。

她颈悬三斤铜钱,稍有晃动便遭竹篾抽打;双足浸在药汤中,脚骨被布帛紧缚成新月;案头《千家诗》旁摆着银制量腮尺,每日需含橄榄核练就“笑不露龈”的仪态。三年后,当这位“瘦马”在平山堂雅集上,用足尖勾起白玉酒壶为盐官斟酒时,满座惊叹:“此等尤物,万金难求!”

这幕载于《扬州画舫录》的场景,揭开了一场精密的价值重塑工程——将活生生的少女雕琢成可流通的奢侈品。正如郑板桥在《道情十首》中暗讽:“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轻声细问的背后,是无数“瘦马”用血肉之躯丈量出的欲望尺度。

二、血肉砧板上的生意经

瘦马市场的运作,堪称古代最精密的商业模型,其核心法则有三:

1. 标准化生产体系

《清稗类钞》记载,扬州人牙子将瘦马分三等:

上等者通琴棋书画,习《再生缘》弹词,专配盐商正室

中等者精女红庖厨,熟《朱子家训》,可作州县佐贰官妾

下等者仅习媚术,通《挂枝儿》艳曲,售与秦淮画舫

这种分级制度,比江南织造局的绸缎分等更为严苛。更精妙的是“错位培养术”——某牙婆专教下等瘦马背诵《列女传》,令其混杂在中等市场中卖出高价,恰似当今“贴牌商品”的古老原型。

2. 沉浸式场景营销

盐商购瘦马前,需经三道“雅验”:

初验于茶室,观其点茶时手腕弧度是否如“凤点头”

复验于画舫,察其晕船时颦眉状能否效“西子捧心”

终验于雪夜,试其赤足踏梅能否走出“三寸金莲印”

这种体验式消费,令购买者产生“伯乐相马”的幻觉。清代《夜雨秋灯录》记载,某晋商为验看瘦马是否真通文墨,特命其对账本。不料那女子竟指出三处错漏,反令商人多付五百两——原来这本是牙行设计的“增值服务”。

3. 增值服务生态链

瘦马成交后,配套产业方才显露峥嵘:

裁缝铺提供“三改服务”:改衣领显颈长,改袖口露腕细,改裙裾衬足纤

书坊刊印《瘦马诗集》,将买家名号嵌入伪作题跋

医馆开发“保颜方”,用砒霜调珍珠粉维持肤白

这套体系完美诠释了《货殖列传》的预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活人被物化为商品时,每个毛孔都流淌着算计的精明。

三、破局三昧:从盆景到劲松

康熙年间,名医叶天士见瘦马盛行,特制“还形散”助女子恢复天足。虽遭牙行威胁,仍不改其志:“医者当医世,岂可独善其身?”这般仁心,暗合三条破局古法:

1. 价值重构术(效柳如是)

秦淮名妓柳如是被卖作瘦马时,偷读钱谦益藏书,终成“秦淮八艳”之首。她与钱氏泛舟西湖,不作闺阁媚态,反论《汉书·艺文志》,终令名士折腰。这种以才破貌的智慧,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 生态断链法(学袁枚)

随园老人袁枚买下瘦马张氏,却任其素面朝天、健步如飞。某日雅集,张氏扛着锄头从菜园归来,衣襟沾泥与宾客论陶诗,反成金陵佳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味之本在材,人之本在性。”此等返璞归真之举,恰是破解物化迷局的良方。

3. 源头净化计(观林则徐)

道光年间,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严打瘦马交易,却遭盐商抵制。他转而刊印《戒缠足歌》,从士绅妻女入手改变审美。十年后,扬州竟兴起“天足会”,女子以不裹脚为荣。这招“围魏救赵”,暗合《孙子兵法》“攻心为上”的谋略。

最绝的是晚清女侠秋瑾的“破茧刀”。她创办《中国女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