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风骚三国貂蝉蔡文姬大小乔全麻了 > 第789章 胡乱涂鸦

第789章 胡乱涂鸦

也是提灯的使者。

归途中,遇见个背着行囊的书生。那人见着学舍的炊烟,上前打听是否能借宿。“在下是从长安来的,要去徐州讲学。” 他衣衫虽旧,却收拾得干净,“听闻此地有座学舍,特意绕路来看看。”

苏羽请他进屋喝茶,见他行囊里装着满满一捆书简。“这些是家传的典籍,” 书生爱惜地抚摸着,“乱世里丢了不少,只剩这些了。”

“若不嫌弃,就留在学舍吧。” 苏羽指着书架上的空位,“这里永远有典籍的位置。”

书生望着满墙的书简,忽然红了眼眶:“在下姓陈,愿留下教孩子们读书。”

那天晚上,学舍的油灯亮到很晚。苏羽和陈先生整理书简,阿恒在一旁研墨,阿禾则煮了新收的绿豆汤。窗外的槐树枝桠在月光下摇曳,像极了许昌那棵老槐树的影子。

入夏后,陈先生教孩子们写诗。阿恒写的第一首诗是关于菜畦的,说 “豆苗绕木牌,风吹绿意来”。苏羽把诗抄在竹简上,挂在学舍的梁上。

七月初七那天,有商队路过。领头的商人见过世面,说南边的州郡也开了不少学舍,都学着这里的样子种着菜,养着药草。

“听说那些学舍都挂着‘守’字木牌呢。” 商人喝着薄荷茶,啧啧称奇,“都说当年文若先生留下的火种,如今烧遍天下了。”

苏羽望向窗外,见阿禾正在教孩子们辨认北斗星。她指着勺柄的方向说:“先生说,那是北方,许昌就在那边。”

夜深时,苏羽又拿出那封信。“亭亭如盖” 西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光,他忽然想起荀彧种槐树时的样子,穿着素色长袍,手里拿着铁锹,说要给后人留片荫凉。

那年秋收,学舍的南瓜堆成了小山。孩子们在最大的南瓜上刻满了字,有 “安”,有 “生”,还有 “天下”。陈先生笑着说,这是最好的启蒙书。

送粮的兵卒带来消息,说魏王在许昌建了太学,要请苏先生去讲学。苏羽望着孩子们晾晒的种子,摇了摇头:“告诉魏王,我守着这里就好。”

兵卒走时,阿恒塞给他个陶罐,里面是新收的槐树种。“请带给许昌的老槐树。” 他仰着小脸,“就说我们这里也长出新槐树了。”

第二年春天,许昌回信说,那些槐树种下去都发芽了。信里还附了张画,是许昌太学的样子,檐下挂着块木牌,写着 “守正” 二字。

苏羽把画贴在墙上,孩子们围着看,叽叽喳喳说要去许昌看看。阿禾指着画里的槐树:“等我学会嫁接,就把咱们的槐树嫁接到许昌去。”

陈先生笑着说:“那时候,天下的槐树就都是一家了。”

那天下午,学舍来了位白发老者。他拄着拐杖,站在槐树下看了许久,忽然对着树干深深一揖。“文若兄,我来看你了。” 他声音哽咽,“你看,这天下就要亮了。”

苏羽上前见礼,才知是当年与荀彧共事的钟太傅。“老朽辞官后西处游历,” 钟太傅望着读书的孩童,眼里含泪,“见了太多学舍,都是照着这里的样子建的。”

他从袖中取出卷书,是荀彧当年批注的《左传》:“这是文若兄的遗物,该留在最合适的地方。”

夕阳西下时,钟太傅要走了。孩子们追着马车送他,手里捧着晒干的草药和新烤的南瓜干。阿恒跑在最前面,把刻着 “行” 字的木牌塞给太傅:“先生说,带着它就能走到远方。”

钟太傅接过木牌,见背面刻着行小字:“乱世有终,长夜当尽。” 笔迹稚嫩,却力透木背。

苏羽站在学舍门口,望着马车消失在山道上。春风拂过,新抽的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荀彧的笑声。他忽然明白,所谓提灯人,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的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