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风骚三国貂蝉蔡文姬大小乔全麻了 > 第789章 胡乱涂鸦

第789章 胡乱涂鸦

主说,当年若不是文若先生派的人护送,我们全族都活不过那场兵灾。”

苏羽指尖抚过玉佩上的裂痕,那是当年战乱留下的痕迹。他想起荀彧总说,乱世里人命如草芥,能多护一个是一个。

“家主让我带句话,” 来人声音发颤,“徐州的乡学重新开了,孩子们都在念先生编的蒙书。”

送走客人时,阿禾正在教新入学的孩童辨认草药。那几个孩子是逃难来的,怯生生地躲在门后,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野果。

“先生,他们说家里的房子被烧了。” 阿禾把晒干的金银花收进陶罐,“我教他们认止血的药草好不好?”

苏羽望着菜畦里新插的木牌,上面是孩童歪歪扭扭的字迹。“好啊,” 他忽然笑了,“再教他们写‘生’字。”

入夏后雨水连绵,山洪冲垮了后山的栈道。赵武派来的兵卒正忙着抢修,孩子们就提着竹篮送吃食。阿恒学会了编草绳,将晾干的茅草搓成绳索递给兵卒,手腕上勒出深深的红痕。

“小先生力气不小啊。” 领头的校尉拍他肩膀,“将来想不想从军?”

阿恒低头系紧绳结:“先生说,守学舍也是守天下。” 他去年跟着兵卒学了扎营,如今能把草绳捆得比谁都结实。

雨停那天,栈道修通了。兵卒们要返程时,阿禾抱来陶罐,里面是晒干的薄荷:“这个泡水喝,解暑。” 她额角的疤痕被汗水浸湿,却笑得明亮。

校尉接过陶罐时,见罐底刻着个小小的 “安” 字。

秋分时,许昌又来信了。这次随信寄来的,还有新刻的《论语》竹简。苏羽展开时,见卷末有行小字:“闻学舍添新丁,特赠此书。” 笔迹遒劲,是魏王身边的陈琳所书。

“先生,这是什么?” 新入学的小童踮脚张望,手里还攥着阿禾给的酸枣。

苏羽将竹简摊在阳光下:“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书。” 他指着 “己所不欲” 西个字,“就像你们不喜欢饿肚子,也要记得给路过的流民留口吃的。”

小童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指着天空:“先生你看,大雁!”

一群鸿雁排着队往南飞,掠过学舍的青砖黛瓦。阿恒正爬在梯子上修补漏雨的屋顶,见着雁阵忽然喊:“先生,它们要去南方避寒吗?”

苏羽望着雁群消失在云层里:“是啊,等春天就回来了。” 他想起荀彧说过,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

那年冬天来得格外早。第一场雪落下时,学舍的烟囱里冒出袅袅青烟。苏羽正在教孩子们煮姜汤,忽闻门外传来马蹄声。

推门一看,竟是赵武。他穿着玄色铠甲,盔上落满雪花,身后跟着辆马车。“先生,魏王送年货来了。” 他搓着冻红的手,指着车上的米粮,“还有许昌新收的棉花,给孩子们做棉衣。”

阿禾抱着刚缝好的鞋垫跑出来,见着赵武就笑:“赵将军,这是用艾叶做的,暖脚。”

赵武接过鞋垫时,瞥见窗台上晒着的南瓜子。“去年的种子发芽了?” 他记得阿恒刻的木牌。

“早结果了!” 阿恒搬来个小南瓜,瓜皮上还留着他刻的 “秋” 字,“先生说,这叫春华秋实。”

赵武哈哈大笑,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锦囊:“这是给先生的。” 锦囊里是片槐树叶,叶脉清晰,想来是许昌那棵老槐树上的。

苏羽将槐叶夹进《论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读书声。是新来的孩童在念《诗经》,稚嫩的嗓音穿透风雪,落在积着雪的菜畦里。

“先生你听,” 赵武侧耳细听,眼里闪着光,“这声音能传到许昌去呢。”

开春后,学舍的院墙又加高了三尺。是附近村落的百姓自发来帮忙的,他们说学舍的孩子们总把草药分给大家,该好好报答。

夯土时,阿恒学着大人的样子喊号子,声音虽嫩却很响亮。苏羽站在土堆上看,见新砌的墙基里混着些碎陶片,那是去年山洪冲出来的,孩子们捡来当玩具的。

“先生,你看我刻的砖。” 阿禾举着块方砖跑过来,上面刻着个 “家” 字,笔画比去年沉稳多了。

苏羽接过砖,轻轻放在墙头上:“好,就让它守着咱们的家。”

清明那天,苏羽带着孩子们去后山扫墓。那里埋着战乱中逝去的乡亲,坟前都插着孩子们刻的木牌。阿恒给新坟培土时,忽然发现去年种的蒲公英发了芽,嫩黄的花盘迎着风摇晃。

“先生,它们会飞到哪里去?” 阿恒望着被风吹散的绒毛。

“飞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 苏羽想起荀彧说的提灯人,或许蒲公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