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邪恶,治理国家,劝导君主归正,在离开前,我会把他们送回来。”众神听从命令,各展神通,飞下云头。整个城市阴风猛烈刮动,浓雾弥漫:
阴风刮得天上星星暗淡,浓雾遮住了千里之内的月亮。起初时,还轻飘飘地;之后,变得猛烈而震撼。轻飘飘地,各自寻找门户拯救儿童;猛烈而震撼地,都留意鹅笼援助儿童。寒气侵袭人体难以抵挡,寒气透体,衣服如铁一般冰冷。父母们张皇失措,哥哥姐姐们都感到悲痛。阴风卷起满地,笼子里的孩童被神所摄。这个夜晚充满了孤寂和惊恐,到了天明却充满了喜悦。
诗曰:
佛门慈悯自古多,正善大成说摩诃。
万圣千真皆有德,三皈五戒要和谐。
比丘之国君无道,小儿千名被命误。
行者与师同救护,这番阴骘胜波罗。
当夜已经到了三更时分,众神将鹅笼摄取到各处安放。
行者按止祥光,直接到驿站的庭院上,听到他们三人还在念诵“南无救生药师佛”。他也心中暗喜,走近前说:“师父,我来了。阴风起得怎样?”八戒说:“阴风很大!”三藏问道:“救孩子的事情怎么样了?”行者回答:“我已经一个一个救他们出去了,等我们离开时再把他们送回来。”长老连连道谢,之后就入睡了。
天亮时,三藏醒来,准备好一切后说:“悟空,我要赶早朝,去换取通关手续。”行者说:“师父,你自己去可能不会成功。等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国丈是正是邪。”三藏说:“你去的时候不要行礼,怕国王生怪。”行者说:“我不露面,暗中跟随你,就当保护你。”三藏非常高兴,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守行李和马匹。刚刚走了几步,驿丞又来相见。看着长老换了装扮,和昨天完全不同。只见他:
身穿一件锦襕异宝佛袈裟,头戴金顶毘卢帽。手拿九环锡杖,胸藏一点神光奇特。通关文牒紧随身,袋子里包着缠锦的套子。他的举止像阿罗降世间一般,真是活佛的容貌。
驿丞见面礼完成后,低声说道:“请不要管闲事。”三藏点点头应声。大圣躲在门旁,念咒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螭蟠虫,叽叽喳喳一声,飞到三藏的帽子上。离开驿站,径直去向朝中。
到了朝门外,看见了黄门官,行者施礼说:“我是东土大唐派来取经的行者。现在到了贵地,应该换取通关手续。希望能见到驾驭,请您转告一下。”黄门官果然传奏。国王高兴地说:“远道而来的僧人,必定有高深的修行。”命人请他进来。黄门官又奉旨,请长老入内。长老在阶下行礼问安后,再请上殿坐下。长老再次谢恩并坐好。只见国王面容憔悴,精神疲倦,抬手时有些不协调,开口讲话声音断续。长老献上文牒,国王眼神昏迷,看了又看,才盖上了宝印,递给长老。长老接过文牒。
国王正打算问取经的原因,只听到当驾的官员报告:“国丈大人来了。”国王便扶着近侍的小宦官,走下御座,亲自迎接。长老急忙起身,站在一旁。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道士,摇摇摆摆地走上玉阶。只见他:
头戴一顶淡黄色的九锡云锦纱巾,身穿一件米色鹤氅配有梅沉香绵丝的筯顶,腰间系着一条蓝色绒带,足下穿着麻经葛纬编织的云头履。手中扶着一根九节枯藤盘龙拐杖,胸前挂着一个绣龙镶凤的花纹锦囊。他的面容光润,胡须在下面飘动。金色的眼睛像火焰一样闪烁,长眼睛从眉毛上方超过。他的行走像云随步,逍遥自在,香雾围绕。阶下的官员都向他鞠躬迎接,齐声呼翼国丈进入宫廷。
那国丈到宝殿前,更不行礼,昂昂烈烈,径到殿上。国王欠身道:“国丈仙踪,今喜早降。”就请左手绣墩上坐。三藏起一步,躬身施礼道:“国丈大人,贫僧问候了。”那国丈端然高坐,也不回礼,转过脸向国王道:“和尚从哪里来?”国王道:“东土唐朝派人上西天取经。现在前来倒验关文。”国丈笑道:“西方之路,黑漫漫的,有什么好处!”三藏道:“自古以来,西方乃是极乐之胜境,为何不好?”国王问道:“我听说古代有云:‘僧是佛家弟子。’到底不知道僧人可能不死,佛可长生?”三藏急忙合掌应道:
“作为僧人,万缘一概放下;了悟了性,则一切法皆为空。大智者闲然自在,淡泊于无生之境;真悟者默默无言,自在于寂灭之中。三界空无所有而百端治百端,六根清净而百种穷尽。若能真诚地觉知自心,就能见到心的清净并独立照耀,心若存则万境都能侵入。真正的面目既无所欠缺也无所多余,在生前就可以看到;而幻象的形体终将会破坏,另求又有何用?修行功德、打坐冥想,只是进入定境的根本;布施恩德、行善行义,实际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