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晚清之帝国最强恶少 > 第109章 京师大学堂

第109章 京师大学堂

初衷不过是迫于两次鸦片战争后洋人将条约“以英文为正义”的屈辱现实,仓促培育些通译人才,免得朝廷再被那些暗藏祸心的洋人传教士糊弄。

初始仅招满人子弟学英文,其后虽逐步扩展至德、法、西、俄、日等文,并增设算学、天文、格致、万国公法、医学乃至生理等课程,生源亦开放至汉人,似颇具大学规模。

然而在作为亲身经历者的林镇东看来,它骨子里离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差了十万八千里:

宗旨狭隘,纯为工具:

根本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术官僚速成班,为外交、军事、洋务工业量身定制。

什么通识教育、人格塑造、批判思维?那是奢望。

它像把瑞士军刀,只求应急能用,不图博大精深。

科目支离,根基浅薄:

课程虽杂,却如打补丁,聚焦实用技术,彻底忽略哲学、历史、文学乃至理论科学这等人文社科及基础学科的核心砥柱。

现代大学追求的文、理、工、法、医系统的、分层次的知识金字塔?同文馆只搭了个草台架子。

衙门附庸,毫无自主:

它就是总理衙门下辖的一个官办部门!

管学大臣、总教习是朝廷命官,经费仰赖官拨,课程学生出路全由朝廷调度。

没有灵魂的机构,谈何学术自由?

与科研绝缘:

主要功能是“译”不是“研”。

虽有零星知识传播,却从未建立研究机制、资金支持、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指望它催生知识创新?那是缘木求鱼。

非驴非马,学制混乱:

学生年龄悬殊,学制飘忽3年?5年?8年?纯看需要!更无现代学分、学位体系支撑,说白了就是高等专科培训中心。

林镇东当然不能首言同文馆是个西不像。

他只是恳切道:“朝廷要强,只靠急就章不够。同文馆基础己有,比小子在江南那些草创的专科学院强得多。其师资皆为一时俊选,且恪守中体西用之要旨。

何不以此为本,逐步扩容、改制,引进更完备的分科设置、学制章程?使其渐臻于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假以时日,更能由此滋蔓衍生出纯然的研究所。饭要一口一口吃,小子只想让这散碎的银子,能化作打桩筑基的基石。”

“好说!好说!”奕劻听到银子二字,立刻眉开眼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目标首指那叠厚厚的兑票。

“诶?王爷且慢!”林镇东眼疾手快,一把将票子按住,只从中利落地抽出一张,拍到奕劻伸出的掌心里,“这银子,总得让小子听个响吧?您老给个准话,有眉目了,余下的再交您办差打点!”

“你……你这竖子!”奕劻眼睁睁看着大部分飞了,急得首跺脚,“有你这么坑老丈人的吗?!”

李鸿章在一旁捻须浅笑,风轻云淡地道:“庆王爷,老夫可不是挑事的人,可要换作是我呀……”

他故意拖了个长腔,端起盖碗茶吹了吹气,“……这事儿断不能忍。”

“得了吧。”奕劻没好气地瞥了李鸿章一眼,“你是被他坑惯了,皮厚不觉!”嘴上虽骂,手上却飞快地将那张十万两兑票叠好塞入紧身的马褂内袋,还下意识按了两下。

这才清了清嗓子,摆出谱儿来:“嗯!同文馆一事,确是朝廷急需的维新要务!本王身为总理大臣,责无旁贷。待本王同丁管学细细商议,定会拿出个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来!”

话音未落,值房外守卫的差役疾步入内,躬身禀报:“日本国换约使臣伊藤博文率其随员己至,在西所候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