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形式存在!此例一开,后患无穷!长崎乃日本要港,我大清在此设租界,看似扬威,实则授人以柄,易招列国侧目,更令东瀛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实乃短视之举,有损我天朝怀柔远人之德!”
他放下酒杯,对着几位帝师再次深深一揖,语气恳切至极:“学生自知罪责难逃!恳请诸位恩师,将此条疏失,连同学生虑事不周之过,如实奏明朝廷,严加参劾!
学生愿自请削爵罚俸,以儆效尤!只求朝廷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对日方略,以王道服人,而非以霸道凌人!如此,方能消弭东瀛怨气,亦堵天下悠悠众口!”
这番以退为进的表演,堪称精彩绝伦!
他主动承认错误,将条约中最具争议性的长崎租界条款定性为败笔、短视,甚至自请削爵罚俸!
姿态低到了尘埃里,却巧妙地:
化解了清流最大的攻击点:清流攻击条约“失仁恕”、“损国体”,他首接认了,还自我批判得更狠。
将火力集中于单一条款:暗示条约其他部分没问题,问题只在长崎租界。
迎合了清流的王道理念:强调应以王道怀柔代替霸道凌人,这正是翁均斋等人最爱听的调调。
展现了赤诚与担当:不推诿,敢认错,愿受罚,塑造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忠臣形象。
为日后操作埋下伏笔:暗示朝廷可借机重新审视对日方略,为将来可能的调整留下口子。
果然,这番痛心疾首的自责,让几位帝师都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本想借条约敲打他,没料到他竟如此深明大义,自我批判得比他们还狠!
翁均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赞许,温言道:“贤契能有此自省之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此条款……确有不妥之处,然你勇于担责,其心可悯,其志可嘉!”
张之万也捻须点头:“嗯……知过能改,是为大善。此事……尚有转圜余地。朝廷明察秋毫,自会斟酌。”
李鸿藻看着林镇东,神色复杂,最终也道:“你能有此觉悟,倒也不枉我等一番教诲。”
孙家鼐则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关键在日后举措。”
林镇东心中暗松一口气,知道这关算是过了大半。
清流帝党抓着这条约不放手,就是光绪那边硬维护也不好过,还让太后没了面子,更会影响东北经略大局。
这些清流早晚都得清算,你们既然要王道,不要霸道,日后这苦果可就跟我没关系了。
他再次举杯:“学生谢恩师教诲!日后定当谨言慎行,不负恩师厚望!”
翁均斋脸上露出嘉许之色:“你能有此见识与担当,朝廷岂会不给你将功补过之机?新军之锐气,铁舰之整肃,皆是为国朝积蓄实力。东北关外乃龙兴之地,实边兴业,亦是当务之急。你年轻力壮,锐意进取,正该在此等处为国分忧。”
张之万首接摊牌:“既然你有此心志,又为文脉立此大功,老夫及诸公……亦非不近人情。
御前若有参劾……我等自会酌情置喙,阐明功过是非。
至于你日后在京畿编练新军、亦或北上经营关外……凡有益于社稷者,自有我等为你铺陈一二。”
李鸿藻总结道:“望你莫负今日之言!记住,为臣之道,首在忠君!”
再次强调了站队光绪的核心。
孙家鼐最后看向那些龙骨,意味深长:“治大国如解此上古之谜,需耐心,需洞察,更需……一颗澄澈的忠君爱国之心。”
点明看清大方向,支持光绪才是根本。
一场围绕甲骨文发现与政治站队的交易,在酒香茶韵中悄然达成。
林镇东以学术贡献、谦卑姿态、赤诚认错和坚定站队,换取了清流派在政争中的庇护与对未来事业的支持。
他恭敬地再次为众人斟满茶:“学生……谨遵诸位恩师教诲!”
窗外夜色渐深,紫禁城的轮廓在灯火中若隐若现,一场新的风暴随风而解。
长崎租界的放弃,既是政治交换的筹码,也是未来打击腐儒的有效利器。
就算要了,万一西年后开战,极大可能会成为率先失火的桥头堡,反而危险的很。
此举既是以退为进,缓和矛盾的政治操弄。
也是在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与腾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