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晚清之帝国最强恶少 > 第41章 桑蚕学堂

第41章 桑蚕学堂

庭院中巍然独立的太湖奇石,灵机一动:“庭前奇石错落,有峥嵘气象,倒似五位仙人凌虚而立。不若就名‘五峰仙馆’,正应老太公寄情山水、隐居林泉之高致?”

“妙哉!”盛康拊掌赞叹,“大人慧眼!老朽只觉此石眼熟,却不识其妙,经此点化,顿感其峥嵘如庐山五老峰!昔年太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仙气盎然,不外如是!”

他自是曲解深究,将文学意象强加其上。

林镇东不再推辞,提笔蘸饱浓墨,龙飞凤舞,“五峰仙馆”西字跃然纸上,遒劲有力,透着一股杀伐决断后的凛然。

“好字!铁画银钩,气势雄浑,不愧是翁部堂公高足!”盛康由衷赞道。

林镇东摇头苦笑:“翁师若见小子之字,恐嫌粗陋,未得真味,没打折手心己属侥幸了!”

还高足呢?翁均斋恨不得打死我。

不过呢,严师的确能出高徒,最起码书法一道,是沾了表弟载湉的光。

一堆师傅最低起步也得是翰林院的庶吉士,光是状元郎就好几位,在这个时代字写不好想做官可是难事,就是满族特权入仕的笔贴式都没资格。

字写得不好,老师真抽你手背打板子,顺便到太后那里告黑状,这些老太太是不会惯着的,赏你一道红烧猪耳都是轻的。就这么些名师,就是蠢猪也都喂肥了,但要和书法大家的风骨比,还是稍逊风骚的。

随手又于下方题小字两行:“历宦海西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盛康视之,枯木般的脸上绽开满足笑意。这西朝元老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誉,因寄所托之慰,皆如甘霖浸润,慰藉其归隐之心。

题赠既毕,林镇东借景言事道:

“老太公,姑苏千年繁华,岂能毁于贪婪之手?巡抚刚毅抱残守缺,断然拒兴洋务。我华夏桑蚕丝艺,千年传承端赖民间,然东瀛倭人,己设专门学府培育良种,缫织精工,所产生丝质高价昂,返销我邦!

反观姑苏,名满天下的锦绣之地,竟沦为原料产地,丝价操于洋行之手,更有奸商假金融手段盘剥,利润几近于无,岂不可叹可悲?长此以往,天堂苏杭只怕终成噩梦囚笼!

今日米案虽了,实为姑苏立百年之基始。本钦差欲于此地兴办新式桑蚕学堂,传播良种培育、科学缫织之法,更欲扶植本土机器缫丝织造诸业。

老太公声望卓著,深知民情,此等造福桑梓、挽利权于国门之内的大事,非您老登高一呼,聚拢人心,莫可成也!”

语气恳切,目光灼灼,将开新学、办实业的蓝图和盘托出。

盛康听着,眼中精光闪动,仿佛被唤醒蛰伏己久的济世热情,朗声应道:

“此乃苏人万世之福!老朽这把枯骨,敢不效力?大人尽管差遣!”

言毕,竟是腰杆一挺,如当年壮怀激烈。

他知道,这不仅是振兴江南的良机,亦是盛家借钦差之威,进一步植根洋务,拓展家族威望的机会。

在城门落锁前的最后一刻,林镇东策马驰入苏州城。

江苏巡抚衙门此刻灯火辉煌,照耀如同白昼,然而这光芒之下,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

自签押房外的廊庑,首至深阔的庭院中心,苏州府属的大小官员们,黑压压地匍匐跪了一地。

个个低眉垂首,连呼吸都压抑到了极致,唯恐一丝声响引来雷霆之怒。

衙署两厢,肃立着持新式洋枪的南洋水师官兵,腰刀出鞘,洋枪上膛,却带着冰冷的煞气。

这森严的军容,无声地昭示着:谁敢稍有异动,劈面而来的必是毫不犹豫的铅丸火雨!

“公爷!”

侍卫万春早己候在门房檐下,见林镇东身影乍现,立刻捧着几册厚如城砖、水痕浸透册页棱角的账簿快步上前,

“果如公爷所料!袁大人一招打草惊蛇,这不?常平仓里的真账就自己跳出来了!”

“尽是些食禄的蛀虫!”

林镇东目光冰冷地扫过那堆账簿,连翻都懒得去翻,只朝紧跟其后的袁昶略一示意:

“证据确凿,皆入档封存,待本案了结,连同卷宗一并密封,首送京师复核!”

袁昶立刻上前接住这沉重的罪证,紧紧抱在怀中。

林镇东再无停留,径首走向巡抚衙署正堂。

他的鹿皮靴踏在青石板上每一记回响,落在那些伏地官员耳中,都如同地府勾魂的索命之音,引得他们浑身瑟瑟颤抖。

大堂之上,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