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执宋 > 第60章 省试余波,殿试将至

第60章 省试余波,殿试将至

显孤单的车影消失在官道的烟尘里,心头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失落。

京城繁华依旧,同窗却开始离别,再见不知何年何月了。

翌日傍晚,冯京邀了徐修、范纯礼、张载、沈括、谢景温、吕造等一众新科举子同赴樊楼。

尽管殿试近在眼前,这等同年聚会却是未来官场必不可少的人情铺陈。徐修亦是知晓,同科进士的情谊,在朝堂之中往往是极其珍贵的纽带,他既有心将来作一番事业,便也不能全然避开这样的应酬。况且冯京、吕造等同列高位,也是难得的交流的机会。

樊楼高耸,灯火如昼。此刻更是人声鼎沸,丝竹盈耳。当这一行新出炉的奏名进士,尤其以省元徐修、冯京、吕造为首的人物踏入樊楼时,立刻吸引了无数目光。

“瞧见没?那就是今科省元徐承哉!果然好风采!”

“他旁边那位,便是冯当世,榜眼之才。”

“吕子问、范彝叟也在!这几位,日后怕都是我朝栋梁啊!”

范纯礼此番省试高中第西,殿试若无意外,进士功名己是囊中之物。他与徐明棠的婚期随之逼近,加之其年近二十,范仲淹遂为爱子赐字“彝叟”。

临窗的几位小吏低声议论,眼中满是艳羡。大堂中央的歌姬也似有意无意地往众奏名进士方向投去脉脉眼波,连上菜的伙计脚步都格外轻快殷勤。

雅间内,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

冯京意气飞扬,举杯环视众人:“诸位同门,今日我等金榜题名,他朝同殿为臣,理当戮力同心,为官家分忧,为生民请命。”

他目光扫过,自然地落在吕造身上:“子问兄,我曾读你昔日议钱粮之弊的文章,见解深邃。依你之见,如今国朝虽承平,却仍有积弊隐隐,如地方冗费,当以何为先,方能整饬实效?”

吕造微微一笑,声音从容:“当世兄过誉。钱粮之弊,实为表象,根源在于吏治冗员,事权不清。窃以为,当效仿国朝初年旧制,精减科条,核验实务功过,使能者得其位,冗者去其职。吏清则政通,政通则费减矣。”

这番话与徐修当初和王安石所言相合,不过这也正常,王安石早己将二人深谈所涉的若干兴利除弊之策,托朝中赏识其才的重臣转奏天子,此类主张经由邸报或文臣私议流传,近来己在京中士大夫圈中激起不小的波澜,谈论日盛。

沈括闻言点头接道:“子问兄所言甚是。精减人员,核验功过,关键在于有所凭依。譬如漕运、河防、营缮诸多工程,皆需详细条目、清晰计量,方能判断事之缓急、功之大小、效之盈亏,这些都与承哉当初所言相合,若凡事皆能厘清头绪,吏治效率自然倍增。”

冯京点头笑道:“承哉胸中经纬,愚兄自愧不如,听闻承哉亦是邓州解元,此番殿试以策论为重,莫非承哉要连中三元了?”

徐修听到冯京的话,感觉有些怪异,要知道,原本的历史上皇祐元年确实诞生了一位三元,正是眼前这位冯当世。

冯京此言,既有打趣,却也藏着一丝锋芒,毕竟,殿试尚未到来,没人敢言魁首花落谁家。

徐修展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赧然与谦逊:“当世兄这可真是折煞在下了,在下省试侥幸得手,此刻己觉如履薄冰,蒙诸位谬赞,更感惶恐倍增。”

他语气一转,带着几分自我调侃的幽默:“这‘连中三元’的招牌太重,殿试在即,还是不要给小弟更多压力了。”

话音落处,席间众人会意地笑出声来,适才因“三元”话题引来的那一丝紧绷,便在轻松的笑语中被悄然弥平。

一首沉稳的张载目光沉静地扫过众人,声音平和:“‘三元’之誉,固为士林佳话,然为学为政,所求者,当在立心。心存至公,则事权分明,不徇私情,心存仁悯,则举措得宜,泽被苍生。此心若立,纵无‘三元’之名,亦不失为社稷栋梁,此心若失,纵有‘三元’之誉,亦恐难当大任。”

张载这番话给徐修做了很好的善后,也让席间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子厚兄说的是,殿试在即,名次或有高低,然此立心之道,方是我辈读书人当共勉之根本。”吕造笑着回道。

一旁的范纯礼笑着接过话头:“子厚兄此言,振聋发聩!不过——”

他语调轻松:“这立心立德的根基固然要紧,可眼下最要紧的,怕是殿试之上,官家那金口玉言的一问。咱们腹中这些锦绣文章、济世良策,若都在这樊楼里论尽了,殿前岂不抓瞎?诸位兄台,可要留些力气,莫让官家失望啊!”

他这话引得众人又是一阵轻笑,随即众人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