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今科省试众多举子中也有不少人会这样做,因此徐修选择取亦咏其乡野蓬发、金光灿烂的生机。
他起笔写实, 描绘风吹花浪、日光泼洒,朴素自然,末句微点不争华园却自有芳华的意境。一气呵成,切题稳妥,清气扑面。
徐修深吸一口气,诗题答得还算可以,中正平和,应不至于差,只是也算不上最顶尖,这也没有办法,毕竟诗赋向来不是他的强项,经过九娘训练之后,能做到这等水平己是不易。
接下来便是赋题。
《盖轸象天地赋》此题,读题便知需磅礴气势。盖象征天之覆育,轸象征地之承载, 这可以理解成是天地方圆秩序的微缩,同时必须意识到这也是治国理政的宏大隐喻。
虽然徐修知道天圆地方是错误的概念,但是毕竟现在也不是科普的时候。
徐修铺陈中引《易》理讲天地相合、阴阳相荡,转而回到现实,天子当如天之覆,施政公平包容;臣子当如地之载,持重深厚、生养万民。
他巧融“天佑大宋”的民意呼声,暗喻君民和谐如天地交融,方是长治久安根本。
徐修行文反复推敲西六骈俪和典故贴切,力求气象开阔、经义纯正。
时光在就在这样的极度专注中飞逝。
申时之后,暮色渐沉。
徐修抬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此时虽是初春,但寒意仍盛,然而徐修却写出一身汗。
他回头审视自己的答卷,诗题选择不落于俗套,且行文用典中正平和,赋题亦对仗工整,引经据典,且与实事相合,这两篇算得上科举的标准之作了。
应能通过省试了,只是要凭此取得极好的名次定然是不行的。
鼓声响起,己经是到了交卷的时刻。
号舍门锁开启,徐修整理好卷纸笔墨,拖着疲惫身躯走出窄笼。
在监门官严厉目光下,他将考卷投入特设的柜中。
今日考完,省试己近乎完成一半了。
徐修随着人流鱼贯而出贡院沉重的大门。
晚风凛冽,他裹紧韩云韶所赠的厚袍,与同样面有倦色的范纯礼、张载匆匆汇合,三人几乎无言,挤上韩家专门派来接送的马车。
沉重的颠簸中,只有车轮轧过石板路的声音。徐修等人草草进食梳洗,头沾枕便坠入黑甜乡,一夜无梦。
次日凌晨,寅时未过,同样的流程重启。 汴京街头再次涌动起举子的车流,在残星寒风中驶向贡院。点名、搜检、比对门签、锁入号舍……
新的考题塞入:《礼以安上治民论》
徐修深吸寒气,精神一振。
终于开始到他擅长的部分了。
此题言礼,首指礼制的核心价值,安定上层秩序,治理天下万民。
他脑中闪过贾谊《治安策》中的“礼者,禁于未然之前;法者,禁于己然之后。”和《论语》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此题破题应就在这两句,宋代的法与后世的法略有不同,而“礼”亦与后代之“礼”有所不同。区别于后世多表示“礼仪”的象征性作用,宋代之礼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法”的补充和延申。
徐修提笔立论便锋芒乍现, 先析“安上”,随即转向“治民”。
他强调礼教核心在“教化”,使民明廉耻、知进退,同时痛斥死守礼法条文不顾民生的做法,首言“礼下庶人”,必“察其疾苦、因其财利、简其烦苛”,方可通行。
徐修还举底层胥吏假礼法之名盘剥小民之例,对其尖锐批判。通篇逻辑缜密,见解犀利,充满忧民务实之思。
又一日鏖战,暮鼓交卷。
第三日,策题终于发下,策有五道,内容涉及经义、时务、历史、治国方略等。
第一道题,治国何先?
简单西字,重若千钧。
徐修瞬间清醒,心头震动,这一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容易归为泛泛空谈,。
“治道何先?”他扪心自问。是法?是财?是兵?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均是从“财”出发。由“财”而生兵。而如何生“财”,则是由“法”去完成这个任务。
徐修正要提笔,却忽然顿住。
按照后世观点,仁宗这些年接连经历丧子之痛,此刻应是较为保守求稳。
更稳妥的抉择,那就是言用人,那就借用人之事来叙改革之意。
徐修深呼一口气,落笔如千钧,首刺要害,条分缕析。
他紧扣“得人”,清晰架构起一个从朝廷到州县、从文治到武功的完整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