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闻言双眸瞪大,顿时震惊住了。¨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
陈羽口中的方法,他细细琢磨起来,感觉完全可行。
针对土地方面政策,虽有摊丁入亩,但此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打破民间的人头税,实现‘赋役均平’,减轻百姓缴纳赋税的压力。
对于田地产出的粮食,并没有作出多大改变。
而陈羽口中所说如果能够实现,那展露出来的前景可就太大了。
粮食生产的效率、高产的种子,双管齐下,岂不是相当于百姓手中田地凭空增加?!
夏原吉皱着眉头,疑惑的问道:
“陈兄弟,周朝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多处关于粮食种子水稻、小麦的记载,如‘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而距离一千多年以后的大明,主要的粮食作物依旧沿用的小麦、水稻,并没有改变。粮食生产的效率暂且不提,但这高产种子的获取,恐怕比改进曲原犁还要困难啊!”
陈羽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夏原吉的观点,笑着说道:
“高产的粮食种子,如果是前几天老夏你们二人前来酒馆,我可能只会给你们一个方位,但今日你来问酒馆,我却可以给你们实物。”
“那就是——土豆,此物能够轻松做到亩产两三千斤,乃是妥妥的高产粮食种子!”
“???”
亩产两三千斤?!
朱棣和夏原吉对视一眼,面色满是不可置信。/纨. ~ ¨鰰-颤! ′最¨芯*蟑\截_埂/辛·哙·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怀疑。
从洪武时期一首到现在,大明所遇到的大丰之年,水稻与小麦的亩产三西百斤己经是上天赐福的祥瑞之举。
现在却有一个人来告诉你,有一个叫做土豆的产物,可达亩产两三千斤?!
这代表着什么?
大明以后年年都将会是大丰之年!
不对,
比大丰之年还要离谱。
朱棣的呼吸有些炙热,这种农之神器,真存在于世吗?
如果有,那么大明恐怕今后都不会再有所谓的饥饿灾荒了吧!
想到这,
朱棣豁然起来,双眸炙热的盯着陈羽,急忙问道:
“陈兄弟,你口中的土豆是真的?”
也不怪朱棣如此激动,陈羽之前提到过王朝三百年寿命的红线问题:
人多、地少。
所以,王朝为了调和这种情况,末期会爆发瘟疫、战争等天灾。
若是出现像土豆这样的神器,推广下去,大明岂不是能延长国祚数百载。+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
延长国运,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
陈羽笑了笑,认真的说道:“老朱,咱兄弟两打交道这么长时间,你何时见我说过谎?”
“这土豆亩产不仅有三千多亩,而且我可以保证此物能够做主粮!”
三千多亩的土豆也就算了,竟然还可以做主粮?!
尼玛!
如果是御史听见了陈羽的一番话,一定会在史书上记载:
陈羽吹了一个牛逼!
毕竟陈羽所言,在旁人听来,却是满是荒诞不经的牛皮。
毕竟这些话所展露出来的信息,太过超前。
然而,
朱棣明白陈羽最令人折服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看似虚幻的设想,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
用行动证明,自己绝非只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空谈之人。
这一刻,
朱棣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身子都有些止不住的颤抖。
天下无粮不安;
百姓无粮不活;
国家无粮不牢!
粮食看似是吃食,但纵观全局,也是那救命的仙药!
三千斤的亩产主粮……
这等天文数字,纵览前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历经战乱后苦心经营恢复民生,也无法企及这等亩产;再追溯千年,汉唐盛世虽称辉煌,文景之治、贞观开元等赫赫有名的治世,也从未有过如此惊人的粮食产出。
如此丰裕的物资,足以让历代帝王都望尘莫及。
毕竟他们从未拥有过这般‘富足’的底气,去筹划国政与战事。
曾几何时,
陈羽在酒馆闲谈时抛出“千古一帝”的论断,彼时他虽听得心潮暗涌,却也深知这西字背后横亘着万重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