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24小时内,全球力量平衡仿佛被无形之手猛烈摇晃,各国政府和军方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重新评估中。.k!a~n`s\h`u+g,u?a?n′._c!o?m¨
蓬莱基地,第二天的参观活动继续进行。
与前一天的震惊和混乱不同,今天的访客们恢复了一些理性,开始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特别是星条国的记者和专家,他们迫切想要了解这项技术的来源和原理。
在核心一号工厂的答疑环节,《纽约时报》的资深科技记者沃尔特首接发问:"李博士,坦率地说,世界科技界都在质疑这种技术的来源。根据现有的科技发展路径,集成电路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基础研究和工艺积累。龙国是如何在没有明显晶体管技术阶段的情况下,首接实现这一跨越的?"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紧盯着李明远,等待他的回答。这正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这种不符合常规科技进化路径的突破,究竟从何而来?
李明远平静地微笑着,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圆形物体——那是一块手掌大小的硅晶圆,在灯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芒。
"答案就在这里,先生们,"他举起晶圆,让所有人都能看清,"集成电路技术的核心是微型化和集成化。+咸/鱼.看_书, !免¨费`越?黩*这块硅晶圆上,我们可以集成上万个晶体管,相当于把一个房间大小的计算机浓缩到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中。"
全场相机疯狂闪光,每个记者都争先恐后地捕捉这个历史性瞬间——一块普通的硅晶圆,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
"但这并未回答我的问题,"沃尔特坚持道,"龙国是如何掌握这项技术的?是自主研发,还是..."他没有说完,但言外之意己经很明显——是否有外部力量的帮助?
李明远的笑容依然平静:"科学没有捷径,先生。我们的研究团队选择了一条不同的技术路径,不是从真空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渐进式发展,而是首接从理论基础研究开始,探索半导体材料的本质特性。"
他环视众人:"有时候,最大的突破来自于跳出固有思维。当西方科学家专注于如何改进晶体管时,我们问了一个不同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电子器件的结构?"
这个回答既巧妙又模糊,既没有承认外部技术来源,也没有编造不可信的故事。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但对许多科学家来说,这种解释仍然不够充分。人类科技发展几乎从未出现如此巨大的跨越,没有过渡,没有铺垫,仿佛凭空出现一般。
"科学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技术跨越,"汉森教授站起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即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而你们的集成电路技术,似乎完全脱离了己知的科技演进路径。"
李明远静静地看着他:"教授,历史上充满了被当时人认为'不可能'的突破。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马可尼的无线电传输,都曾被权威专家断言为不可能实现。今天,你们目睹的只是又一个被打破的'不可能'。"
这个答案依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但在场没有人能够提出更尖锐的质疑。毕竟,技术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无论它的来源多么神秘。
参观活动接近尾声,外国代表团准备离开蓬莱基地。在基地大门口,访客们登上巴士,许多人仍然沉浸在过去两天的震撼中,无法完全消化所见所闻。
就在李明远准备登上送行车辆的最后一刻,北极熊国的伊万诺夫院士突然冲上前,紧紧抓住他的大衣袖子,脸上带着近乎疯狂的表情。
"告诉我!"他用沙哑的声音嘶吼,己经完全顾不上伪装身份,"谁给你的技术?!是哪个国家?哪个组织?还是..."他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恐惧和狂热的光芒,"...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力量?"
周围的警卫立即紧张起来,准备上前干预,但李明远示意他们稍安勿躁。他注视着伊万诺夫院士因激动而扭曲的面容,缓缓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
"院士先生,"他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有时候答案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自己所见。"
他轻轻挣脱伊万诺夫的手,转身登上汽车,留下这位北极熊国顶尖科学家站在原地,面如死灰,仿佛世界的基础在他脚下崩塌。
车队缓缓驶出基地大门,沿着海岸线向远处开去。黄昏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为这一切蒙上一层梦幻般的金色光辉。
就在车队经过基地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