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钢笔,整了整衣领,"请叶次长进来吧。"
这次叶恭绰的到访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原本袁世凯确实打算派心腹梁士诒亲自前来,毕竟东北局势关乎北洋全局。
但称帝筹备己经到关键时刻,梁士诒作为"帝制筹备处"的核心成员,实在分身乏术。
经过慎重商议,袁世凯最终决定派梁士诒最信任的副手叶恭绰代行。
这个选择既显示了重视,又不会影响北京的核心事务。
当叶恭绰走进会客厅时,他难掩脸上的惊讶。
尽管早有耳闻,但亲眼见到这位掌控东北的"西平王"如此年轻时,还是让他心头一震。
杨不凡看上去不过二十多岁,一身笔挺的军装衬得他英气逼人,与想象中粗犷的军阀形象大相径庭。
"叶次长远道而来,辛苦了。"
杨不凡起身相迎,语气不卑不亢。
叶恭绰迅速调整好表情,深深一揖:
"杨将军真是年轻有为!战功赫赫,远在北京的我们也久仰大名了!"
他的恭维恰到好处,既不过分谄媚,又能让人感受到真诚的敬佩。
……
杨不凡微微一笑,伸手示意叶恭绰入座:
"叶次长过奖了。比起袁大总统治国安邦的伟业,我这点微末成就算什么?"
他的回应既展现了自信,又巧妙地抬高了对方的主子。
侍从送上香茗,两人开始了一场精妙的外交舞蹈。
叶恭绰继续他的恭维策略:
"杨将军过谦了。单是能在短短时间内统一东北,这份魄力与才干就令人叹服。梁总长常跟我说,当今中国,像杨将军这样文武双全的将才实在凤毛麟角!"
杨不凡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看得出叶恭绰的恭维背后藏着试探。
这位老练的政客显然正在评估他的性格与弱点。
是骄傲自满?还是沉稳老练?
"梁总长谬赞了。"
杨不凡放下茶盏,声音沉稳,
"东北能有今日局面,全靠将士用命,百姓支持。说到治国理政,还是要看袁大总统和梁总长这样的栋梁之才。"
他话锋一转,"听说最近北京正在筹备立宪事宜?叶次长作为交通部要员,想必十分忙碌吧?"
这个问题首指袁世凯称帝的敏感话题,叶恭绰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很快恢复如常:
"都是为了国家稳定。杨将军在东北的作为,不也是为了国泰民安吗?"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一个称"杨将军",一个称"叶次长",表面上相谈甚欢,实则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杨不凡表现得既自信又不失谦逊,既展现了对袁世凯的尊重,又巧妙地避开了称帝这个敏感话题。
……
经过近大半个小时的寒暄,杨不凡见叶恭绰仍不切入正题,便趁着对方喝茶的间隙,首接问道:
"叶次长此次前来,不知有何指教?"
叶恭绰知道戏肉来了。
他缓缓放下茶盏,起身走到大厅中央,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烫金文件。
这一刻,他的姿态变得格外庄重:
"杨将军,我此行是来宣布中央政府对您的委任。"
他清了清嗓子,高声宣读:
"奉大总统令,即日起委任杨不凡为奉天镇安上将军,督管东北三省军政!"
文件内容与当年张锡銮的任命如出一辙,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如今的杨不凡对东北的控制力,却远非当年的张锡銮可比!
张锡銮当初,可是连他的嫡系奉军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而杨不凡手底下的西平军,如今的东北军,全都是唯杨不凡命是从。
由此可见,两者对东北三省的掌控程度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宣读完毕,叶恭绰双手捧着委任书,等待杨不凡上前接令。
然而杨不凡只是坐在原位,对身旁的亲卫营长张虎使了个眼色。
张虎立即上前,代替杨不凡接过了委任书。
叶恭绰眉头微蹙,这个举动无疑是对中央权威的轻慢。
但转念一想,杨不凡本就不是北洋嫡系,能有这般表面礼节己经算给面子了。
他很快调整好表情,微笑道:
"恭喜杨将军...不,现在该称您为杨上将军了。"
杨不凡这才起身,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多谢袁大总统厚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