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村庄的逐步改造,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博社村的帮扶力度。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走上正途,同时还引入了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村里开始有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小规模发展,村民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
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的支持下,博社村新修了两条进村公路,拉起现代电网,小学和幼儿园翻新扩建,水利沟渠得到重修疏通。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博社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5.2 产业转型:从制毒到合法经营的转变
为了帮助博社村实现彻底转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措施,引导村民从制毒转向合法经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博社村共流转土地2700多亩,村级集体经济从空白增至56万多元。村里依托土地流转方式,以"党组织+农户+企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体推动撂荒弃耕整治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有"麒麟西瓜"特色品牌、番薯种植园区等,并通过嫁接改良的方式培植优质荔枝品种"红灯笼"200余亩。
其次,发展水产养殖业。博社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渐进式打造海洋牧场,利用临海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优势,大力推动形成水产品养殖产业链。目前全村高位养殖场6个,水产养殖总面积868亩,年产值超过5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49万元,营造"集体经济有实力、民生事业有钱办、村级组织有威信"良好局面。
再次,发展旅游业。博社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发展旅游业,开设农家乐,额外收入逐年增加。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宜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博社村不仅让外界了解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最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博社村正在积极推进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建设以红色党建为引领、禁毒示范为核心、传统古韵为底色的精致乡村盆景。村里先后投资建设了红色文化园、村史馆、文旅中心等景点以及古树休憩地、滨水碧道等邻里空间项目。同时,计划引进社会资本,将闲置农屋改造成"主题民宿"、"潮茶馆"、"汕美食"、"咖啡屋"等轻旅游节点和拟投资1.35亿元建设破冰影视楼、破冰主题民宿、滨海旅游等景点,切实将群众对该村的好奇转为好玩,将群众的偏见变为正见。
5.3 治理重构: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
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博社村的治理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甲西镇博社村坚持党建引领,织牢织密网格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在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博社村通过整合村民小组、公安干警、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激活群众主动参与村事务管理。同时,实施网格管理"信息化",依托"民情地图",深化创建"数字赋能"体系,实时掌握基层动态,实现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行业不脱管、不漏控。
此外,该村扎实做好"入户联心"活动,统筹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基层党员和志愿者144人参与联系服务,以"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做好政策宣讲和村民诉求收集,并及时研判分析处置,以实际行动解决村民身边的大事小事,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博社村还坚持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把发展产业作为强村富民之基,以"三块地"改革为抓手,纵深推进"5+2"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这些措施,博社村的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博社村的禁毒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随着博社村最后一名涉毒逃犯蔡某填投案自首,博社村83名涉毒逃犯实现了"清零",也为博社村的制毒历史画上了句号。面对土地污染问题,博社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支持,最终投资500万元,将农田水利排灌系统修复完成。
5.4 未来展望:从"第一毒村"到禁毒示范村
如今,博社村摘掉毒帽,曾经的贩毒村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禁毒示范村博社村。博社村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无限潜能。
近年来,博社村积极探索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