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防空科技洞察:守护德国领空的坚盾
在 1940 年短暂的和平间隙,德国空军科技的发展并未停滞,尤其是防空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墈`书,君/ !首¨发*继第九章对各类空军前沿科研项目视察后,我深知防空力量是德国天空的保护伞,关乎国家安危。于是,我将视察重点转向防空科技研究领域,同时也格外关注对步兵通讯设备的研发需求,尤其是步话机的小型化及性能提升。
一、柏林防空指挥中心与雷达技术
我首先来到位于柏林的防空指挥中心。踏入那宽敞而略显昏暗的大厅,各种指示灯闪烁,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其中,气氛紧张而严肃。中心负责人快步上前迎接,他引领我来到巨大的态势显示板前,上面标记着德国空域的关键信息。
负责人介绍道:“阁下,我们的防空体系核心在于高效的指挥与精准的探测。目前,雷达技术是我们防空探测的重中之重。”他指向一台正在运行的雷达设备,“这是我们最新改进的 Freya 雷达,自 1937 年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以来,经过不断升级,它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其探测距离己经能够达到 100 公里,可同时追踪多个空中目标,为我们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我凑近观察雷达屏幕上跳动的信号,询问:“面对敌方可能的干扰,它的稳定性如何?”
负责人神情凝重地回答:“这正是我们当前科研团队重点攻关的方向。敌方干扰手段不断变化,对我们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型的滤波装置和信号处理算法,以增强 Freya 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双基地雷达技术,通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降低被敌方发现和干扰的概率。目前双基地雷达技术己经取得了一些理论突破,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进入实验验证阶段。”
二、高射炮研发与改进
离开防空指挥中心,我来到高射炮研发基地。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高射炮,从轻型到重型,种类繁多。高射炮项目负责人热情地向我介绍:“阁下,高射炮依然是我们防空的重要火力支柱。以 88 毫米高射炮为例,自 1933 年开始服役,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自身价值。它不仅射速快,每分钟可达 15 - 20 发,而且射程远,对空有效射程可达 9900 米。”
我围绕着一门 88 毫米高射炮踱步,观察其结构,提出疑问:“在应对高速、灵活的现代战机时,它的机动性是否足够?”
负责人点头表示认同:“这是我们改进的重点方向之一。!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我们正在研发新型的炮架和驱动系统,以提高 88 毫米高射炮的转向和俯仰速度。同时,为了提升其火力持续性,我们对弹药装填系统进行了优化,新的半自动装填机构可将射速进一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在研制一款新型的 105 毫米高射炮,它将拥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破坏力,预计在 1941 年初进行首次试射。”
三、防空导弹的初步探索
随后,我来到一处相对隐蔽的实验室,这里正在进行防空导弹的初步研究。科研人员略显兴奋地向我展示一款模型,说道:“阁下,防空导弹将是未来防空的革命性武器。我们目前处于概念探索和基础研究阶段。这款模型基于火箭技术原理,设想通过制导系统引导,精准打击空中目标。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精确制导和稳定的飞行控制。”
我仔细端详着模型,询问:“在精确制导方面,有哪些可行的方案?”
科研人员回答:“目前主要考虑两种方案。一是无线电指令制导,通过地面雷达跟踪目标和导弹,然后向导弹发送指令修正飞行轨迹;二是红外制导,利用飞机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作为引导信号。不过,这两种方案都面临技术难题,比如无线电指令制导容易受到干扰,红外制导对目标特征识别和跟踪精度要求极高。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西、防空预警与通信网络及步话机研发
视察的最后一站,是防空预警与通信网络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道:“阁下,一个完善的防空体系离不开高效的预警与通信网络。我们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德国全境的综合预警网络,将各个雷达站、观测哨的数据实时汇总到防空指挥中心。同时,我们对通信设备进行升级,采用加密技术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