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子夜异闻 > 第32章 化蝶

第32章 化蝶

得厉害,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E,Z¢小*说!罔/ ?追~罪?新!蟑*踕,巨大的冲击让他脑中一片空白,只剩下那清冷如玉磬的声音在反复回荡——“书自有焚不尽的火种……路在不肯跪的膝下……”

玉像胸口的碧光渐渐平复下去,那搏动流淌的光丝也缓缓隐没,恢复了温润沉静的模样。只是那低垂的眼睫,似乎比方才稍稍抬起了一线,月光落在上面,投下两弯极淡的影子。

杜玉堂依旧僵立原地,许久,才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满室的震惊与月色都吸进肺腑。他缓缓弯腰,扶起倒在地上的破凳,动作缓慢而郑重。然后,他对着玉像,无比肃穆地、深深一揖到底。

“杜玉堂……谢玉姑娘开示金玉良言!”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姑娘一语,如醍醐灌顶,惊醒梦中之人!杜某……明白了。”

自那夜月下惊魂一语,杜玉堂陋室之中这尊玉人,便彻底活了过来。胸口的碧玉心如同沉睡万古的魂火被点燃,那清冷如玉磬的声音,开始在这方寸陋室中低回流转。只是这“活”,依旧带着玉石的清冷与沉静。她不言则已,一旦开口,字字珠玑,如同冰泉滴落玉盘,清冽而直指人心。

杜玉堂白日奔波劳碌,夜里便成了这玉人最虔诚的听众与对话者。他唤她“玉娘”,将她视作亦师亦友的知己。

陋室寒夜,杜玉堂对着书卷蹙眉苦思。玉娘的声音会幽幽响起,并非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经据典,旁敲侧击,点醒他思路的关隘:“《孟子·尽心上》言‘求则得之’,杜公子执着于字句形迹,岂非舍本逐末?‘得’在‘求’之先机处。” 杜玉堂恍然,思路豁然开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在外受了富商刁难,归来闷闷不乐。玉娘的声音带着洞察世情的清冷:“世态炎凉,自古皆然。公子观那商贾,重利轻别离,然其心亦如浮萍,为利所驱,不得自在,何尝不是可怜人?《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公子当明己心,何必为他浮云蔽日?” 一席话,如清风拂去他心头的郁结。

更多时候,是月华如水,静静流淌在玉娘温润的躯体上时,杜玉堂会坐在她面前,诉说自己的困惑与抱负。玉娘则静静聆听,偶尔回应,那声音如同寒潭映月,清冷澄澈:

“玉娘,你说这功名之路,荆棘遍布,我这般寒微,当真能有拨云见日之时?”

“云遮雾绕处,常是真山色。公子心志若磐石不移,纵是微末萤火,亦能照破千年暗室。岂不闻‘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可世道浑浊,清流难存。有时……真想学那陶潜,归隐田园,种豆南山……”

“归隐非逃世,乃守心也。公子心系黎庶,若为独善其身而弃,与袖手旁观者何异?《论语》有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弘毅’,正在浊浪排空处。” 她的声音虽冷,却自有一股砥砺前行的力量。

杜玉堂在玉娘清冷智慧的陪伴下,心境日益澄澈开阔。他不再怨天尤人,抄写、代笔的活计做得更加认真,字迹愈发工整清朗,竟渐渐在附近街巷积攒了些许薄名,求他写字的人多了起来,生计也略有好转。偶尔得几个铜板,他不再只买果腹的粗粮,也会在路过书肆时,买回一两本他知晓玉娘或许会感兴趣的前朝笔记、诗词集子。

这夜,他带回一本薄薄的《李义山诗笺注》。月色正好,清辉满室。杜玉堂轻声为玉娘诵读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意幽深凄婉,满含追忆与怅惘。

读罢,陋室内一片寂静。杜玉堂抬头望向玉娘,却见她胸口的碧玉心,光华流转的速度似乎比平日快了几分,那温润的玉质在月光下,竟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气息。良久,玉娘那清冷的声音才幽幽响起,比平日更加低沉缥缈,仿佛穿越了无尽的时光尘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她低低地吟哦着诗中的句子,声音里带着一种杜玉堂从未听过的、深入骨髓的苍凉与悲怆,“好一个‘惘然’……好一个‘追忆’……此情……成追忆……当时……已惘然……”

她仿佛陷入了某种深沉的回忆,声音渐低,终至微不可闻。胸口的碧玉心光芒明灭不定,如同风中残烛。杜玉堂心中猛地一紧,仿佛被那声音里的巨大悲伤狠狠攥住。他隐约意识到,这“惘然”二字,或许触动了玉娘深埋的、属于“柳含烟”的前尘往事。他不敢追问,只是静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