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虬枝盘曲如龙的“桃祖”树下小憩。这树不知活了多少岁月,树干需数人合抱,树皮深裂如龙鳞,树冠遮天蔽日,开的花也格外硕大、格外猩红。他靠着粗糙的树干,鼻端萦绕着那浓得化不开的甜香,意识有些昏沉。
“远哥哥!远哥哥!”一个清脆的童音将他唤醒。是陶翁的小孙子阿宝,手里拿着一个用新草编的小蚱蜢,兴冲冲地跑过来。
陈远笑着接过,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山.叶\屋! *庚_鑫¨蕞`全¨
阿宝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他,忽然歪着头,用一种稚嫩而清晰的语调,哼唱起一首奇怪的歌谣:
“桃花甜,桃花艳,结出果儿红艳艳……”
“桃祖笑,桃祖欢,吃了果儿睡得安……”
“睡呀睡,莫睁眼,魂儿留在桃树边……”
歌词简单重复,调子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童真的诡异。尤其是最后两句,“睡呀睡,莫睁眼,魂儿留在桃树边”,那稚嫩的童音吐出来,在这浓密的桃荫下,在甜腻的花香里,竟让陈远无端地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背爬上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阿宝,这歌儿谁教你的?”陈远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大家都会唱呀!”阿宝眨巴着眼睛,“爷爷说,唱给桃祖听,桃祖高兴,果子才甜呢!”他指了指树上那些青涩的小毛桃,“等果子红了,可好吃啦!”
陈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浓密的花叶间,确实缀着不少指头大小的青涩果实。他想起自己也尝过村人给的、去年窖藏的桃干,确实甘甜如蜜,异乎寻常。但此刻,看着阿宝天真无邪的笑脸,听着那诡异的童谣,再联想到这四季不谢的灼灼桃花和那醉人的桃花酿,一股难以名状的寒意,混合着那无处不在的甜香,悄然渗入了他的心底。
日子如村旁溪水般平静流淌。陈远在村中渐渐扎下根来,他识文断字,常帮村人写写家信,记录些简单的账目,颇受尊敬。陶翁待他如子侄,关怀备至。只是那无处不在的桃花甜香和桃花酿,如同温柔的蛛网,一层层包裹着他,让他的思绪总有些懒洋洋的迟钝,对外界的记忆也越发模糊。那点曾萦绕心头的寒意,在日复一日的安宁中,似乎也淡得快要消失了。
一日,陶翁将陈远唤至内室,神色庄重而温和。“子明啊,”他捋着长须,眼中带着长辈的慈爱,“你来桃源也有些时日了,观你品性纯良,勤勉知礼,村中上下,皆对你赞许有加。老朽膝下有一孙女,名唤阿沅,年方二八,性情温婉,女红厨事亦是娴熟……”陶翁顿了顿,看着陈远,“不知子明……可愿长留桃源,与阿沅结为秦晋之好,也好了却老朽一桩心事?”
陈远愣住了。阿沅姑娘他是见过的,常在陶家帮忙,确实生得清秀可人,低眉顺眼,话不多,总是安静地做事,偶尔抬眼看他,目光也是温顺柔和。在这远离尘嚣、安逸富足的桃源,娶妻生子,安度余生……这不正是乱世中人梦寐以求的归宿吗?一股暖流混杂着桃花香带来的微醺感涌上心头,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起身,对着陶翁深深一揖,声音带着感激和一丝激动:“蒙长者厚爱!晚生……晚生漂泊半生,能得桃源庇护,已是万幸。长者不弃,愿以阿沅姑娘相托,晚生感激涕零,敢不从命!”
“好!好!”陶翁抚掌大笑,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快得让人难以捕捉,“如此甚好!甚好!此乃天赐良缘!我即刻告知村中父老,择吉日良辰,为你二人完婚!”
消息传出,整个桃源村都沸腾起来。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喜悦,奔走相告,仿佛这是整个村子天大的喜事。各家各户都拿出了最好的东西,筹备这场婚礼。女人们忙着赶制嫁衣、缝制被褥;男人们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宴席;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跑来跑去,将采来的新鲜桃花瓣撒得到处都是。那无处不在的甜香,因这喜庆的气氛,似乎变得更加浓郁、更加醉人了。
陈远被这巨大的喜悦包围着,心中那点残存的疑虑被彻底冲散。他像个真正的桃源新郎官一样,被村中长者指点着婚礼的流程和规矩,沐浴熏香,试穿簇新的吉服——那衣料柔软,式样古朴,宽袍大袖,竟也是魏晋古风。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那么美好得不真实。
婚礼的日子定在三月十五,据说是桃祖最欢喜的日子。
那一日,整个桃源村淹没在一片浓烈的、流动的血色之中。无数桃花被采摘下来,铺满了村中的每一条道路,厚厚的花瓣毯一直延伸到陶家院门。院中、堂上,处处悬挂着用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