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寒门小神童 > 第60章 苏案首实至名归,我等心服口服!

第60章 苏案首实至名归,我等心服口服!

广场之上,所有的目光,或质疑,或期待,或担忧,或幸灾乐祸。^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

此刻都如同聚光灯一般,死死地锁在苏明理那小小的身影之上。

这无形的压力,足以让任何一个心志不坚的成年人都感到窒息,更遑论一个年仅七岁的孩童。

然而,苏明理却依旧平静。

他看着眼前这个因嫉妒而有些面目狰狞的周博文,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周师兄既有此豪情,学生苏明理,奉陪到底!”

没有丝毫的退缩,没有半分的犹豫!

这一刻,苏明理那小小的身躯,仿佛散发出万丈光芒,令人不敢首视!

周博文见苏明理竟敢应战,心中冷笑一声,暗道:“小畜生不知死活,待会儿有你哭的时候!”

他当即清了清嗓子,抢先开口道:“好!苏案首果然有胆色!”

“既然如此,我便先来陈述我对这‘流民之患’的浅见!学生以为,流民之患,其源有三:一曰天灾频仍,致使田园荒芜,百姓无以为生,被迫流离;二曰苛捐杂税繁重,官吏盘剥无度,民不堪其苦,只能逃亡;三曰游手好闲之徒,不事生产,聚众滋事,败坏乡风。”

“故学生之策,在于‘赈灾恤民,以安其心;轻徭薄赋,以缓其困;严明法纪,以惩其恶’。如此三管齐下,流民之患或可消弭。”

周博文这番分析,其实只算中规中矩,指出了流民产生的几个常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他说完之后,也颇有几分自得,认为自己这番见解立足稳妥,滴水不漏,足以应对一个七岁孩童的挑战。

他微微扬起下巴,带着一丝挑衅的目光看向苏明理,等待着他的回应。

场下的学子们听了周博文的策论,也纷纷点头。

“周师兄所言甚是,流民之患,确由此三因引起。”

“这三策也算稳妥,赈灾、轻赋、严法,确实是对症下药。+3+5_k+a.n¨s+h+u-.′c′o!m¢”

一些人己经开始觉得,这苏明理怕是要输了。

毕竟周博文这番策论,听起来确实很有几分道理。

轮到苏明理了。

万众瞩目之下,他清澈的目光扫过众人,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睿智。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清泉流石,涤荡人心。

“周师兄所言流民之源与对策,学生亦有同感。然学生以为,流民之患,其表在‘流’,其根在‘无以为生’,其解在‘授之以渔’而非仅仅‘授之以鱼’。”

此言一出,便如同一道清泉注入了浑浊的池塘,让在场的赵知县眼中再次精光一闪!

这苏明理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能一针见血,首指本质!

周博文的脸色也微微一变,他隐隐感觉到苏明理接下来的话,恐怕非同小可。

苏明理继续道,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周师兄所言赈灾、轻赋、严法,皆为治标之策,或可解一时之急,却难除长久之忧。学生以为,安抚疏导流民,当从以下五策入手,方能标本兼治,长治久安。”

其一,查明根源,分类安置。

流民成因各异,不可一概而论。

当由官府设立专门机构,查清每一户流民之来历、原籍、致流之因。

若是因天灾失地者,当设法助其返回原籍,或在本地划拨荒地,提供农具籽种,助其恢复生产。

此为安土重迁之策。

若是因避苛政重税者,当查明原委,若属实,则应上报朝廷,整顿吏治。

此为‘正本清源’之策。

若是因游手好闲、不法滋事者,则当严厉打击,送往官办工场强制劳动,或发配边疆屯垦。

此为除莠安良之策。

其二,以工代赈,授人以渔。

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返回原籍,或无力自行恢复生产的流民,官府不应仅仅施以粥饭,更应组织其参与地方建设。.k!a~n`s\h`u+g,u?a?n′._c!o?m¨

如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开垦荒山等。

官府支付其微薄工食,使其既能糊口,又能为地方做出贡献,更能习得一技之长,避免其坐食山空,再生事端。

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其三,广开民智,教化为先。

对于流民中的青壮年,可组织学习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如编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