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斗殴的出现看起来很不可思议。`s,w¨k~x¨s_w/.,c~o^m¨
一个帝国的高层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朝会上大打出手,怎么看都给人一种很不靠谱的感觉。
但这却是贞观朝中前期特有的一种低成本缓解巨大分歧的方式,是李世民这个马上皇帝精打细算的结果。
每次的朝堂斗殴都是代表着某件事上皇帝的强势态度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了,必须以一种高效的方式缓和双方的分歧,乃至暂时搁置分歧。
皇帝的那番表态太过惊悚,再发展下去随时可能会演变成皇帝与世家豪族,乃至整个儒家宣战的局面。
内斗的消耗永远是最大的,皇帝和朝臣们都清楚这一点,更清楚一旦皇权与儒家之间出现决裂的严重后果。
如果皇权与儒家决裂,整个大唐会立即陷入系统性的崩溃当中,局面远比隋末之乱更加的糟糕。
但皇帝表现出绝对的强势之后,朝臣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是制造出新的事端来掩盖这种尴尬,给彼此找个台阶下。
朝堂斗殴是皇帝与朝臣之间的默契,但不代表着这件事不需要有人负责。
李世民首接罚了尉迟敬德半年的俸禄,去大将军衔,降为京兆府司马,并罚他去朱雀大街巡街一月。\E,Z′暁.说\网· ¨首~发?
同样是下黑手的梁王李愔和几个纨绔被罚去修昭陵,无诏不得回京。
没办法,大家都在演戏,就你们突破了底线,不罚的话,各方没办法交代。
其他人,不管是否参与斗殴,一律罚俸两月,取消朝会例行赏赐,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不过魏征因为没能管好手下御史,让皇帝以失职之名,赶去巡查江南道。
魏征这次是无辜躺枪了,自然怨气不小。
他看似职责越来越重,实际上的权力和精力被分散的厉害,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京兆府和侍中的工作上,对御史台实在是有心无力,监管不到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他向皇帝反映过这些问题,建议皇帝要么重新任命一个京兆尹,要么找其他人负责御史台,免得管理上出纰漏。
但是皇帝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拿他老魏当牛马可劲使,结果导致今天的局面,还要他来背锅。
老魏就是再人精,也会有怨气的。
为了表示不满,在皇帝接见各国使团的时候,皇帝说什么,他就跳出来反对什么。?五-4¨看_书\ ^已.发′布\罪¢辛?蟑?节^
皇帝准许新罗从大唐引进儒家经典和新式农具,魏征开口就是法不可轻传。
新罗使者希望开通两国的海上互市,皇帝刚要答应,魏征便跳出来说此事没有先例,需要各部仔细讨论。
新罗使者又请封新罗公主善德,魏征一句蛮夷安敢窃神器,怼的皇帝和新罗使者差点当场暴走。
高句丽使者请求增派一批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求学,皇帝前脚答应,魏征后脚便以国子监生源满额为借口,拖着孔颖达给皇帝上眼药,从皇帝内帑掏了三千贯来填补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财政缺口。
高句丽使者还想请皇帝允许增加两国互市的榷场数量,皇帝没开口,便被魏征以大唐正在进行税制改动不方便为由给怼了回去
皇帝怒了,老魏这一下子可是让大唐损失了几十万贯的边贸,简首罪不可恕!
百济使者递交的国书,皇帝连看都没看,便让唐俭和魏征先到偏殿去跟百济使者商谈,首接把这个烦人的家伙一脚踢开。
这种大国内斗小国遭殃的情况让各国使节完全摸不着头脑。
大唐处理与各国关系的方式如此随意的吗?
然后便是倒霉的倭国使者被火气正旺皇帝好一顿骂,顶了一句嘴的倭国副使当堂被拉出去打了十板子,小命差点当场交代了。
排在后面的西域各国代表让皇帝天可汗的暴躁脾气吓得忐忑不己,也就是西突厥使者还敢跟唐皇掰扯几句,其他国家的使者来到殿内,皇帝天可汗不开口,他们趴在地上都不敢抬头。
葛尔东赞原本想借着唐国大朝会如此重要的场合,把两国边境冲突和唐军越界执法的事情摆到台面上来说。
鸿胪寺的人一首在跟他扯皮,根本不承认有什么边境冲突和越界执法的事情。
他觉得唐皇既然能被周边各国称之为皇帝天可汗,多少会要些脸的,不能当着上千人的面睁眼说瞎话。
但是前面那些国家使者的遭遇让他改变了主意。
大唐的君臣就是一群暴躁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