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两仪殿内,李世民惆怅站在窗前。¢1/3/x′i`a/o?s/h\u?o`..c?o!m*
"陛下,王大人求见。"内侍小心翼翼的禀报打断了他的思绪。
"宣。"
王珪快步走入,脸色凝重:"陛下,河南道又有一千三百户南迁,拦都拦不住......"
李世民苦笑一声:"让他们走吧。"
拦?拿什么拦?
饥饿的百姓听说岭南有亩产千斤的仙种,怎能不动心?
"还有一事......"王珪欲言又止,"五姓七家......拒绝了为魏王选妃的提议。"
"什么理由?"李世民的声音冷了下来。
"他们说......说魏王德行有亏,不堪匹配......"
砰!
李世民一拳砸在窗框上。
又是这样!
这些世家在大唐耀武扬威,连皇子的婚事都敢拒绝,却在岭南对李宽卑躬屈膝!
"朕知道了,退下吧。"
待王珪退下,李世民独自站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众叛亲离。
— —
洛阳的秋收刚刚结束,各地捷报频传。李宽坐在行宫议事厅,听着陈瑜汇报今年的收成。
"王爷,三十六州共计收获土豆八千六百万斤,番薯六千西百万斤。"
"按您的要求,三成入官仓,三成平价售予百姓,余下西成归农户所有。"
李宽满意地点点头:"惠民仓建设如何?"
"己按计划在每县设立两处,储粮足够全县百姓三月之用。?s.y!w′x¢s¨.!c!o+m-"
陈瑜翻动账册,"另外,新开垦的荒地增加了二十七万亩,都是百姓自发开垦的。"
一旁的赵黑虎补充道:"王爷,世家们这次很配合税制改革,清河崔氏甚至主动补交了往年欠税。"
李宽轻笑一声:"他们是看明白了,在岭南,顺者昌,逆者亡。"
这句话让在座众人都会心一笑。
是啊,那些在大唐耀武扬威的世家,到了李宽的麾下,却乖得像绵羊。
不仅老老实实交税,还争相把子弟送来参加科举,虽然大部分都名落孙山。
"王爷,"程处默突然开口,"末将有个疑问。为何那些世家在大唐如此嚣张,在岭南却......"
"因为他们知道,本王不吃那一套。"李宽放下茶盏。
"世家之所以能垄断仕途,靠的是对知识的掌控。"
"而本王的学堂和科举,打破了这种垄断。"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前:
"在大唐,世家敢抗旨不遵,是因为李世民需要他们治理天下。"
"而在岭南,本王有的是人才可用——"
"寒门学子、退伍士卒、甚至是女子,只要真有才干,都能得到重用。"
陈瑜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半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岭南新政的威力:那些被世家垄断了千年的权力,正在被一点点瓦解。·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更妙的是,这一切都是阳谋,世家明明看得清清楚楚,却无力反抗。
"报!"一名侍卫快步走入。
"王爷,太原王氏又送来十车典籍,还有......还有三位嫡女,说是任凭王爷挑选。"
厅内顿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看向李宽,等待他的反应。
"典籍收入书院,供学子阅览。"李宽头也不抬。
"至于那三位小姐,原路送回。告诉王肃,本王不缺暖床的丫头。"
这番话说得极不客气,却没人觉得不妥。
在岭南政权的强势下,王爷的威严不容挑衅,哪怕是五姓七家也不行。
"王爷,"陈瑜突然感慨道,"老臣在大唐为官二十载,从未见过世家如此低眉顺目。"
"即便是陛下下旨为太子选妃,他们也敢推三阻西......"
"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离不开他们。"
李宽一针见血地指出,"而本王,随时可以换掉任何一个不听话的世家。"
这句话道出了本质。
在大唐,世家与皇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在岭南治下,李宽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体系,让世家变得可有可无。
夜深人静,李世民独自在御书房批阅奏章。
每一份奏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