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朕进言的人,是朕在长安城中结识的一个十五岁民间少年。?0?4?7^0-w·h′l/y..~c!o-m¨”
三月之期还未到,李世民不能说出李逸的皇子身份,故而用民间少年代之。
而他的这句话落在房玄龄与魏徵的耳中,顿时让两人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这些完善大唐科举制度的举措,竟然是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想出来的?
他们两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不是对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有深刻认知,以及自身具备超凡的眼光见识,是绝对提不出这些完善大唐科举制度的好办法的。
怎么想,这都不是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能够做到的事!
但问题是,这个事实已经发生了。
君无戏言,他们绝不敢怀疑自家陛下在说谎。
说是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提出来的,就一定是这样。
故而,他们才会极度震惊!
这样的一个少年,真是惊才绝艳!
略一思索,房玄龄开口说道:
“陛下,这少年,真是天纵奇才啊!”
“如果能好好培养一番,未来必定是国之栋梁!”
“今年科举因提前查出舞弊一事,将会推迟考试,且公荐尚未取消,臣愿举荐其入朝为官!”
话音落下,魏徵马上说道:
“陛下,臣愿与房相共同举荐。”
此时,他们两人也顾不得考虑公不公平的问题了,因为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
看着颇为激动的房、魏两人,李世民心中暗笑一声。
他觉得,他要是把李逸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告诉两人,这两人必然会更加激动,更加震惊,更加认可李逸的惊世才华。
不过,此事他暂时不会说,而是会等到实际验证没问题之后,才会在合适的时间,将这一宝术公之于众。
“他暂时不愿意入朝为官,此事以后再议。”
“还是继续说取消公荐与释褐试的事。”
李世民把话题转回到了科举制度上,开口问房玄龄道:
“房卿家,你现在赞同取消公荐吗?”
“回禀陛下,臣赞同。”
房玄龄很干脆地点头回道,没有试图再阻止此事。
对于房玄龄的这个态度,李世民心中颇为满意。
接着,三人又围绕殿试是否要淘汰省试中举者这个问题进行了商议。
最终还是李世民说服了房玄龄与魏徵,只要能通过省试,就能入朝为官。
如此一来,等于是李世民今日提出的科举改革措施,被两人全盘接受。
不过,房玄龄与魏徵建议,时间仓促,本年的科考近在眼前,稳妥起见,科考制度先维持不变,等下一年再推行新制度。
对此,李世民表示认可。*3-y\e-w·u~./c_o-m¨
三人商议完毕之后,房玄龄与魏徵告退离去。
接下来,就是他们两人在政事堂召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核心官员议事。
达成一致后,中书省就会拟出初稿,上报给李世民。
只要李世民同意,改革科举制度的旨意,就会正式对外公布。
看着房玄龄与魏徵离去的背影,李世民眼中浮现出满意之色。
今日的结果,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一方面,李逸提出的这些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有理有据,于国有利,外人很难找到正大光明的反对理由。
另一方面,也与房玄龄与魏徵这两人有关。
魏徵虽然出身巨鹿魏氏,祖上曾为北齐名门望族,不过在连续的改朝换代后,魏氏家族早已沦落成为了寒门。
并且,魏徵这个人,性情直爽,一心为国,只要是他认为对国家有利的事,就不会反对。
至于房玄龄,虽然出身山东士族,但李世民知道,房玄龄大体上来说,还是忠心为国识大局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改革科举制度,让科举变得更公平公正,对山东士族是有利的。
在现如今的朝堂上,关陇门阀与山东士族是两股最重要的势力。
而相对而言,关陇门阀在大唐立国过程中有着更大的功劳,故而在朝堂上有着更高的地位,压着山东士族。
对此,山东士族很不满意。
在山东士族眼中,关陇门阀没文化、没底蕴,只是因为乱世军功才得以崛起,完全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
所以,山东士族一直是看不上关陇门阀的,自然很不乐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