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的科举流程,在我看来,还缺少关键一环。,兰¨兰*文.学_ ^追-最*新,章`节¢”
李逸随口一句话,又让李世民心头一震:
“是什么?”
“殿试!”
李逸口中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殿试?”
李世民的眼中浮现出疑惑不解之色。
大唐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是没有殿试这一步的,只有发解试与省试这两级。
最早的殿试,来自唐高宗李治。
他在显庆四年(659)春季亲自主持了进士考试,被认为是皇帝主持殿试的先例。
尔后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不过,这一时期的殿试,并不是固定制度,随意性很大,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
殿试最终成为固定制度,是在大宋天宝六年。
宋太祖发现翰林学士们录取进士时,常给自己的学生后辈等开后门。
于是,他决定亲自在讲武殿对进士们进行最终复试。
从此,这一制度便成为了科举的固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看着茫然的李世民,李逸开口解释道: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及面试,参与考试的人为省试中举者。”
李世民略一思索,问道:
“听起来,与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有点类似?”
“确有一点类似,但更多是不同。”
李逸想了想,回了这么一句。
他知道李世民口中的释褐试。
在唐朝贞观时期,通过省试成为举人之后,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
只有走完“身、言、书、判”这一轮释褐试考核流程,并最终通过,才能被授予官职。
之后,在李治与武则天时期,虽然会不定期举行殿试,但释褐试依旧是存在的。
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改变。
释褐试不存在了,只要能通过会试,就会被授予官职。
而殿试,就成为了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
并且,宋朝初期的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殿试,确实与释褐试的作用有些类似。
不过,因为经常出现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异族政权的情况,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朝廷规定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分三甲,并在殿前直接宣布名次,就成为固定制度。
这就与释褐试截然不同了。
在回答完李世民的问题后,李逸根据宋仁宗之后的殿试制度,向李世民大概讲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眼前一亮:
“妙啊!”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防止官员们弄虚作假,让科举更加公平!”
“并且,皇帝还能直接掌握遴选朝廷官员的权力。”
“你提出的这个殿试的想法,真是太妙了!”
李世民毫不吝啬对李逸的夸奖。
面对激动的李世民,李逸淡然无比地说道:
“秦叔,殿试的作用,可不仅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提高科举进士的地位,把进士们变成了‘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门阀士族拉拢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寒门官员。”
“这些寒门官员有了‘天子门生’的背景,也会拥有更多对抗门阀士族的勇气与决心。”
闻言,李世民的双眸愈发明亮。
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
他很清楚,门阀世家经常私下采取威逼利诱等方式收编出身寒门的人才。
而这些出身寒门的人,势单力薄,很难抵挡得住门阀世家的招揽。
但拥有“天子门生”这个身份之后,这些寒门人才的忠诚度无疑将会极大提高。¢x,i·n~w,a+n+b·e+n!.^o~r·g?
并且,凭借这一身份,寒门人才不但可以拥有皇帝这个大靠山,还能以这个名义联合起来对抗门阀士族。
“好一个‘天子门生’!!!”
李世民对这个提法太满意了!
这时,他听见李逸笑嘻嘻地开口说道:
“秦叔,再想想看,殿试结束,皇帝给这些新科进士亲赐朝服,最后再来一场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