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 第1章 科举真能打击门阀士族吗?

第1章 科举真能打击门阀士族吗?

“所以,问题就来了,一万八千名官员之中,出身门阀世家的,至少得占六成以上。”

“并且,官职越高,出身门阀世家的人就越多,非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只能在地方当小官。”

“这种情况下,每年录取二,三十个进士,就算全部是非门阀世家出身,又能起什么作用?”

“录取人数过少,跟不上朝廷官员的更换速度,所以科举无法取代门荫入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制度。”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先天不足!”

说到这里,李逸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想到了宋朝的科举。

相比唐朝289年总共只录取7000多进士,北宋167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接近4万人。

两者的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科举能在宋朝成为朝廷的重要选官制度,而在唐朝不能。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逸,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他真是没想到,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出来。

并且认真思索片刻之后,李世民认可了李逸的分析。

“照你这么说,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可以了呢?”

李世民很认真地开口问道。

李逸摇了摇头,说道:

“当然不是。”

“增加科举名额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不明白李逸这个回答的具体意思。

作为手握至高权力的大唐之主,这种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觉,让他略微感觉有些不舒服。

不等他开口询问,李逸便已经自己开口了。

“现在的科举制度,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不解决公平问题就增加科举人数,最终得利的,依旧会是门阀士族。”

“不公平在何处?”

李世民讶然问道。

在他看来,在没人作弊的情况下,所有学子都是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很公平的。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李逸缓缓开口解释道:

“首先,允许‘公荐’,就是本朝科举制度最直接的不公平。”

“因为‘公荐’的存在,往往尚未开考,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就已经预定下来,考试就变成了走过场。”

听到这里,李世民开口辩解道:

“通过‘公荐’,朝廷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之才的。”

“秦叔你说得没错,‘公荐’的确有其积极作用。”

李逸对李世民的说法表示了赞同,但紧接着便话风一转:

“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公荐’能不能选拔出人才,取决于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的个人眼光与品德。”

“人心难测,这是不可控的。”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破坏了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就相当于是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石。”

李逸脸色一正,语气变得认真无比。

而李世民听到这里,瞬间心头一震: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李逸的这句话,宛如一记重锤,敲打在他脑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科举中“公荐”这一方式,他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去看待。

他当然知道“公荐”会存在徇私的情况。

可从结果来看,通过“公荐”,确实有不少才能显著的人顺利及第,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材。

所以,李世民觉得“公荐”存在的少部分徇私问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李逸此时却不是从实际结果这个角度去看待“公荐”的问题,而是强调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的重要性!

这样的思考角度,一般人看来,或许会觉得是小题大做。

但李世民不是普通人,他是顶级帝王,眼光见识都远胜常人。

他敏锐地意识到,李逸的这番分析,不但很有道理,而且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

“十五岁的年龄,就能有如此非凡的眼光见识!真是了不得!”

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逸一眼。

相比往日并不出众的李逸,今日的李逸,真是给了他巨大的惊喜!

穷养在民间,居然能对朝廷科举制度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只能说是天纵奇才!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突然感到有些遗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