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136章 库车印象

第136章 库车印象

疫病传言,驻防协领多增派医官抽查。商队成员被令解开头巾,医官以浸醋布巾掩鼻,草草查看有无天花痘疮。有个商队随队的两名阿富汗马贩因目深鼻高,遭额外盘问是否来自“霍罕”(浩罕汗国),直至向导掏出库车阿奇木伯克签发的保书方得放行。普通汉商需出具“路引”(通行证),但实际多贿赂守门士兵了事。俄国商人持护照可直接入城,哥萨克护卫甚至佩刀骑马招摇过市。英国探险家需向库车王府递交名帖,由伯克(地方官)陪同进城。

!因为整个驼队几乎没有携带货物,加之有王月生的令牌通融,李掌柜的商队在门口兵丁好奇的目光中很快通关。随后沿夯土主街西行,马蹄在结冰的渠沟上打滑。城里的主街以夯土铺就,两侧土坯房低矮拥挤,屋顶晾晒辣椒与羊毛。街道两侧密布维吾尔商贩的露天巴扎,烤包子与马粪味混杂在寒气中。冬季泥泞冻结成冰渣,驴车碾过时溅起黑黄色雪水。库车大寺(清真寺)蓝色穹顶斑驳,宣礼塔上悬挂冰凌。废弃的苏巴什佛寺残墙被牧民当作羊圈,佛像头颅滚落河滩。俄国东正教传教士设立的诊所兼教堂(木结构,挂双头鹰徽章)飘出稀粥香味,吸引贫民排队。

巴扎设在中心广场,搭了几片毛毡帐篷,分“俄国区”卖煤油、火柴、伏特加,和“本土区”卖干果、铜器、生羊皮。英国货因关税高昂,仅在暗巷交易。这里1块俄国茶砖换3张和田羊羔皮,10盒火柴换1斗小麦,鸦片膏藏在掏空的哈密瓜里流通,价比黄金。“文物贩子”蹲在陶罐堆旁,向外国人兜售克孜尔千佛洞剥落的壁画残片。俄国哥萨克雇佣兵市场公开招募“丝路护卫”,日薪5卢布,应征者多为破产农民。乞丐帮派控制“消息黑市”,贩卖英国领事馆动向、清军换防情报。

乞丐蜷缩在茶馆灶台旁取暖,店主用馕渣掺锯末熬“赈灾粥”。清军马队驰过时,路人仓皇避让,马蹄铁掀翻卖炭老汉的箩筐。全城唯一的俄国电报局的铁丝网围栏内,发电机轰鸣声惊飞乌鸦。

俄国人在城北设“俄商驿站”,实为军事前哨,哥萨克骑兵定期巡逻至库车河上游,测绘地图覆盖清军禁区,同时还秘密培训维吾尔青年使用莫辛-纳甘步枪,组建亲俄武装。东正教传教士则以医疗为名,收集人口、矿产数据。俄国学校教授突厥语字母拼写俄文,教材夹带着“沙皇庇护穆斯林”的宣传页。

英国印度事务部派遣的“地理学会会员”频繁出入巴扎,重金收购古文字写本,并暗助浩罕商人建立鸦片运输网,用骡队经喀喇昆仑山运往印度。领事馆卫队训练库车王府侍卫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换取通行特权。英国探险家资助修复库车大寺,条件是在礼拜殿外墙刻“大英女王维多利亚敬赠”的字样。

法国天主教士试图用彩色玻璃替换苏巴什佛寺的石膏花窗,遭牧民抵制未遂。

王月生一边跟着商队前行,一边观察着市面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然后,商队被汉商经营的“晋泰恒”货栈派伙计举灯笼接引,商队将骆驼赶至城南骡马市,缴纳二十文铜钱获准在指定草场歇宿。掌灯时分,其他商队首领还须携礼赴办事大臣衙门递帖,以备次日拜谒官厅。这边李掌柜因为之前已为王月生的事情来过几次,所以免去了这些麻烦,当然第二天的拜访和领取通行文书还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天,李掌柜去官厅办理手续的时候,王月生自然而然地逛起了街。第一个打卡的地方就是郡王府。此时库车的所谓“郡王府”并非单一府邸,而是指两类贵族居所的并存:一类是维吾尔伯克旧邸,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廷虽废除了伯克世袭制,但原阿奇木伯克家族仍保有财富与声望,其府邸作为地方势力的象征延续存在;还有一类是土尔扈特部蒙古王府,库车办事大臣兼管南路旧土尔扈特旗务,其部落在城郊牧区设有季节性行帐,但冬季常驻城内官邸。

维吾尔伯克府邸位于老城西南隅,为占地三亩的封闭式庭院。主体建筑为两层“阿克萨莱”(白色豪宅),底层夯土墙厚达两尺以御寒,上层木构回廊饰以葡萄藤纹木雕。院中央有结冰的蓄水池,四周栽种枯枝虬结的胡杨与桑树。门楣镶嵌琉璃拼花几何图案,窗棂为石膏透雕石榴纹。麦吉里斯(主厅)地面铺和田地毯,壁龛陈列俄国座钟与景德镇青花瓷盘,体现清末中亚商路带来的混搭风潮。屋顶积雪压弯杨木椽子,仆从正用红柳筐搬运煤炭至“翁库尔”(维吾尔语地下室火墙)通风口。厨房飘出孜然与羊油气息,院内传来冬宰后的牲畜哀鸣。

土尔扈特蒙古王府是一座城北的汉式青砖四合院,檐角却悬挂藏传佛教经幡。正厅供有成吉思汗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