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晨光熹微,港口数百条船只泊在岸边,桅杆林立。·s^o¢e.o\.?n^e^t/
大楚水师缴获的扶桑关船、小早船,经过简单修补,去除了倭寇标记,刷上了楚军的徽号。
还有大量征调自东南沿海的船只,各船厂为移民赶制的大船。
码头上,人声鼎沸,黑压压一片。
即将踏上征程的东瀛道第一批官员,约二三百人,身着各色官袍,显得格外醒目。
为首的正是朝廷新任命的东瀛道观察使王守仁,年约五旬,面容清癯,身着绯色官袍,头戴乌纱帽。
身边簇拥着东瀛道观察副使李景龙、司马张翰、提学大使孙文彬,以及各州府县的知府、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大小官员胥吏。
当初朝廷选拔东瀛道官员时,听闻要去那万里之外的蛮荒海岛,且战火未熄,许多官员顾虑重重,畏难不前。
朝廷果断宣布:愿赴东瀛道者,官升一级,三年考绩从优,优先擢升!
此令一出,吸引了一批如王守仁般渴望建功立业、或是仕途稍显停滞、决心“赌一把”前程的官员前来。
前来送行的有岭南道新任观察使刘裕、副使赵文清、泉州知府周明远等本地大员。
“王大人此去万里,开拓新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望保重身体,早日传来佳音!”刘裕拱手说道。
“多谢刘大人,诸位大人!守仁必不负朝廷重托,待东瀛道初定,再邀诸位同僚共饮庆功!”王守仁深深一揖。?第|¨一]?看?2书a网¤/ ¤无.]|错2,内2@容-£~
其他官员也纷纷与送行的官员作别,互道珍重平安。
登船的跳板放下,王守仁率先迈步,踏上船板时,忍不住回望了一眼城郭,眼中闪过一丝眷恋,随即眼神变得坚定,大步登船。
身后的官员们,有的昂首跟上,有的一步三回头,充满了不舍。
码头上还有密密麻麻、拖家带口的数万移民。
人群喧嚣,人声、行李碰撞声、孩童哭闹声混杂一片。
有人挑着扁担,一头是锅碗瓢盆,一头是被褥衣物。
有人推着独轮车,上面堆满了家当,老人孩子就坐在上面。
更多的是背着硕大包裹,牵着妻儿的手。
陈老汉蹲在岸边,用布满老茧的手抓起一把泥土,小心翼翼地包进一块粗布里,贴身收好。
“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要背井离乡……听说那边地多,官府给田种,还给安家银……为了儿孙,这把老骨头,拼了!”
年轻小伙赵铁柱满脸兴奋,挥舞着胳膊:“在家乡种那两亩薄田,啥时候是个头,东瀛道听说地广人稀,官府发房子和土地,嘿嘿,去了好好干,挣份家业,再娶个媳妇,生他几个娃!”
妇人李氏紧紧搂着年幼的女儿,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低声啜泣:“当家的,你说那扶桑……真能过上好日子吗?这大海,看着就吓人……”
李氏的丈夫沉默着,只是用力握紧了她的手,眼神望向远方。求书帮 勉肺悦独
开船的号角长鸣,“登船喽——!”
吏员们高声呼喊着维持秩序。
人流开始缓缓涌向各艘船只,小心翼翼地走过跳板,老弱妇孺互相搀扶,孩童们被父母抱上船。
一艘艘船的甲板、船舱渐渐被填满,回望泉州城的身影越来越多,许多人的眼中噙着泪水,无声地与故乡告别。
“起锚!升帆!”
随着船老大一声令下,沉重的铁锚哗啦啦收起,巨大的风帆在桅杆上“哗啦啦”地展开、鼓满。
数百艘大小船只,缓缓离开码头,驶向辽阔的大海。
船上的官员和百姓,都挤在船舷边,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潮澎湃,开始了命运的航程。
航行中,大海展示了它的壮丽,碧空如洗,海天一色,无边无际的蔚蓝令人心旷神怡。
成群的海豚追逐着船艏的浪花,灵巧地跃出水面,引来甲板上阵阵惊呼。
“快看!大鱼!好大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