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人不顾君臣大义,为求富贵攀附曹丕,助其谋逆,实是有辱斯文。
他们这般行径,不仅令士林蒙羞,更将天下局势搅得愈发混乱,实是不忠不义之徒,为天下人所不齿。
今蜀汉虽文臣武将之数不及曹魏,然各地主将皆为当世俊才。童乐尤为出众,其领军以来,攻城掠地,锐不可当,闻其名者,无不胆寒。
每临战事,童乐谋定而后动,奇计频出,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
其于豫章、长沙等地举措,开堂启智,民心归附。于疆场之上,更是令敌闻风丧胆,实乃蜀汉之栋梁,曹魏之大患也。
荀彧虽出身士族,却颇具远见。他深知童乐所行政策,于百姓、国家皆大有裨益。
童乐兴农桑、开学堂,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民智渐开;其治军有方,保境安民,令地方太平。
荀彧思之,如此作为,于国而言,可积国力、固根基;于民而言,能增福祉、促繁衍。
故而,虽童乐之策或与士族旧规有悖,然荀彧却能明辨利弊,认可童乐之举实乃为天下苍生计,为国家长远谋。
蜀汉若能破而后立,以童乐等才俊辅弼,革新除弊,重聚民心,再造大汉亦非绝无可能。
今观蜀汉,虽处艰难,然各地主将英勇,谋略之士亦不乏其人。
童乐之策,惠泽百姓,国力渐兴。
若能趁势而为,顺应时势,整合力量,击垮强敌,重塑大汉辉煌,未为可知也。
荀彧稳坐凉州,为雍州马超、张飞、黄忠等诸将坐镇后方。其统筹调度,井然有序,令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
而汉中诸葛亮亦全力筹措,源源不断输运粮草,以供军需。
曹魏见状,深知蜀汉此举对长安威胁巨大,不得不于长安时刻屯驻大军,以防蜀汉诸军趁势来袭,保关中之地安稳。
双方于西北之地,呈剑拔弩张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