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无奈,纵出高价,响应者寥寥。昔日坐享其成,如今为农事焦头烂额。
有士族族长哀叹:“童乐此举,断我等财路,这许多田亩,若无佃户,恐成荒地,如何是好!”
众士族聚于一处,商议对策,却一时无计可施,只得眼睁睁看着田产闲置,忧心不己。
诸士族齐聚密室,气氛凝重。为首士族长叹道:“今童乐之举,我等利益大损。东吴欲结我等为内应,许以重利,诸君意下如何?”
一士族皱眉道:“东吴虽许利,然战事无常,若事败,我等恐遭灭顶之灾。童乐虽严苛,现尚无性命之忧。”
另一士族却道:“不然,长此以往,我等产业渐衰,终成贫户。若助东吴,事成则富贵可图,即便事败,亦可逃往东吴。”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老成者劝道:“此事关乎全族兴衰,不可仓促定夺,需再探东吴诚意,权衡利弊,方可决断。”
众士族皆觉有理,遂决定暂不回应东吴,先暗中观察,再做计较。
童乐既稳豫章、长沙二郡诸事,便思开启民智之策。
遂张榜招募文士,榜文曰:“豫章、长沙之地,欲开学堂,以启民智。今广招天下饱学之士,不论出身,凡有真才实学,愿投身教化者,皆可应募。共襄育人盛举,为郡中子弟谋进学之路。”
榜文一出,西方响应。
诸多怀才不遇之文士,纷纷前来应募。
童乐亲自接见,问询学识见解,择优录用。
又命人于郡中择风水佳处,筹建学堂。诸事安排妥当,只待学堂建成,便可行开学之礼,传授经史子集、兵法谋略,为二郡培育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