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和霉国走上世界霸权的宝座两件事。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霉国能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朱大壮是真心帮了忙的。
因为从战争一开始,朱大壮就不太看好得国,所以他实际上是两头押注。
很显然,笑到最后的是最后时刻才出手的霉国。
霉国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就即将获得战争的胜利,并且即将摘取战争胜利的果实。
这一点霉国的政客们多多少少看透了一些,其中与朱大壮有深度合作关系的罗伦斯则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他凭借在战争中出色的表现和与炎国的友好关系成功当选为众议院副议长,而且非常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的选举中登临总统宝座。
事实上,就在朱大壮发表“和平三约”之前就己经与罗伦斯进行过沟通,并且达成了一致意见。
罗伦斯其实比朱大壮更加迫切地希望实现和平,因为他要凭借兵不血刃的赢得胜利的功劳来赢得下一届议长的选举。
这也是朱大壮敢于高调宣布“和平三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是真得有底气实现和平。
朱大壮离开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基本上把各个重要职位都安排上了最信任的人。
其中在河东保卫战和洪沙瓦底平乱战中立下战功并且坚决执行朱大壮命令的蔡松坡被任命为炎明帝国陆军大臣,成为了第一个跨国高官。
而朱大壮的老丈人黄仲涵则兼任炎明帝国财政大臣,成为了掌握炎明帝国钱袋子的实权派。
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财权的次辅黄仲涵等于拥有了和首辅田光义分庭抗礼的实力。
这就是权力的制衡,这种制衡还体现在太子太傅的任命上。
朱大壮把田光义任命为太子太傅就是要把田光义也绑定在太子这条船上,这样有了田光义和黄仲涵的支持,朱胤汉这个太子之位就稳了,谁也不敢动,谁也不敢想。
所以论权谋朱大壮实际上也算是一个小能手,只不过他总是一副躺平等死的模样,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他小十年不在政府担任任何职位,照样掌控政府运作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