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制。陈武帝即位后,制定礼制虽然以先前梁朝的为基础,但仍然命令江德藻、沈洙等人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斟酌取舍,以适应时宜。到了隋朝,隋文帝命令辛彦之、牛弘等人采用梁朝旧有的礼仪,制定五礼。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历代的礼制有所增减变化,无不参考旧有的典章,并非古代的礼制不复存在,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宋书·礼志》说:‘只凭自己的想法而不学习古代,秦朝因此而灭亡;学习古代却不考虑是否适用,王莽因此而身亡。’

“至于给《礼》作注的各家,汉朝有南郡太守马融、安南太守刘熙、大司农郑玄、左中郎将蔡邕、侍中阮谌;魏国中有秘书监孙炎、卫将军王肃、太尉蒋济、侍中郑小同;蜀国有丞相蒋琬;吴国有齐王傅射慈;晋朝有太尉庾亮、太保卫瓘、侍中刘逵、司空贺循、给事中袁准、益寿令吴商、散骑常侍干宝、庐陵太守孔伦、征南将军杜预、散骑常侍葛洪、太常博士环济、谘议参军曹耽、散骑常侍虞喜、司空中郎卢谌、安北将军范汪、司空长史陈邵、开府仪同三司蔡谟;南朝宋有光禄大夫傅隆、太尉参军任预、中散大夫徐爱、抚军司马费沉、中散大夫徐广、大中大夫裴松之、员外常侍庾蔚之、豫章郡丞雷肃之、谘议参军蔡超宗、御史中丞何承天;南朝齐有太尉王俭、光禄大夫王逸、步兵校尉刘??、给事中楼幼瑜、散骑郎司马宪、御史中丞荀万秋、东平太守田憎绍、征士沈麟士;南朝梁有护军将军周舍、五经博士贺玚、散骑常侍郎皇侃、通直郎裴子野、尚书左丞何佟之;南朝陈有国子祭酒谢峤、尚书左丞沈洙、散骑常侍沈文阿、戎昭将军沈不害、散骑常侍郎王元规;北魏有内典校书刘献之;北齐有国子博士李铉;北周有露门博士熊安生;隋朝有散骑常侍房晖远、礼部尚书辛彦之。他们所注的书,有的是见解不同,各有所取;有的是师徒传承,同出一源而分支不同。其中也有注重典章制度,不讲究义理的;也有注重义理,不讲究典章制度的。在我看来,典章制度原本从义理产生,义理也通过典章制度体现,两者原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各执一端,难免见解有所偏颇。

“近来广为流传的注本,只有三家:其一,是大司农郑康成;其二,是露门博士熊安生;其三,是散骑侍郎皇侃。但熊氏常常违背《礼》的本经,过多引用其他的说法,就像往南走却朝北行,马跑得虽快,却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皇氏虽然章句详细准确,但稍微有些繁杂冗长,而且既尊崇郑氏的学说,却又时常违背郑义,这就如同水落不归本源,狐狸死后头不朝着巢穴的方向:这是两家的弊病。只有郑玄的注本内容丰富,考证精确详尽,几百年来,研究《礼》的人钻研不尽,自古以来注释《礼》的善本,大概没有比它更好的了。我冒昧地发表这些看法,还请姐姐指教。”

亭亭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说:“如此深刻的见解,才看得出读书人自有独特的见识。真是家学渊源,我甘拜下风。”说完,她亲自倒了两杯茶,端了上来。二人喝完茶,闺臣暗自想道:“她的学问,如果用平常的经书去考她,恐怕难不倒她。好在她远在外国,我们天朝历朝历代的历史,她或许不太留意,就算知道一些,其中的年代也十分繁杂。何不用历史来考考她呢?”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