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的执行。王凌和王昶仔细审阅着协议,心中各有盘算。王凌关注的是协议中对自己势力发展限制的条款,暗自思忖如何在不违反协议的前提下突破限制;王昶则更在意士兵们的安置与战后重建,希望能从协议中争取到更多有利于己方休养生息的条件。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在协议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后,王凌将自己的心腹谋士李康唤入营帐。李康身形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他踏入营帐,拱手道:“将军,唤我前来,可是为了这和平协议之事?” 王凌微微点头,沉声道:“李康,这协议看似让双方休战,实则暗潮涌动。我军虽暂时停下战事,但不能松懈。你觉得,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做?”
李康踱步思考片刻,说道:“将军,依我之见,既然协议开放了边界贸易,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暗中发展商队,表面上是进行正常贸易,实则将商队作为眼线,收集王昶那边的情报。同时,在我方势力范围内,加大对军备的投入,以训练民团之名,增强军事力量,又不违反协议中不得扩军的条款。” 王凌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就依你所言。此事你要秘密进行,切不可让王昶那边有所察觉。”
在王昶的营地,他也在与麾下的亲信商议。一位名叫赵刚的将领说道:“将军,这和平协议虽说给了我们喘息之机,但王凌此人素来野心勃勃,难保他不会暗中搞鬼。我们得有所防备。” 王昶神色凝重,“我自然明白。传令下去,边境的巡逻不可松懈,密切关注王凌军队的动向。另外,利用这段和平时期,加快士兵的伤病治疗,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储备粮草,为可能到来的变故做好准备。”
时光悄然流逝,和平协议签订后的数月里,边界贸易逐渐繁荣起来。王凌的商队频繁穿梭于边界,他们在交易货物的同时,也将收集到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回给王凌。李康根据这些情报,绘制了一份详细的王昶势力军事部署图,标注出了兵力集中区域、粮草囤积点等关键信息。王凌看着这份图,脸上露出一丝冷笑,“王昶啊王昶,你以为签订了协议就能高枕无忧了?”
而王昶这边,也通过自己的眼线,察觉到王凌的商队有些异常。他叫来赵刚,“最近王凌的商队活动频繁,且行为有些可疑。你带些人,暗中跟着他们,看看他们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赵刚领命而去。经过几日的跟踪,赵刚发现王凌的商队中有一部分人,在与王昶势力范围内的一些流民接触,似乎在传递什么消息。赵刚将此事汇报给王昶,王昶眉头紧锁,“看来王凌果然没安好心,他这是想从内部扰乱我们。”
此时,幽州主公也收到了关于王凌和王昶之间暗流涌动的消息。他召集麾下谋士商议,一位谋士进言:“主公,王凌和王昶之间的矛盾随时可能再次爆发。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两边下注。表面上继续维持和平调解人的身份,暗中分别给他们提供一些支持,让他们相互制衡,我们则坐收渔利。” 幽州主公沉思片刻,点头道:“此计可行,但要做得隐秘,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意图。”
王凌在得知自己商队的行动被王昶有所察觉后,决定加快暗中扩充军备的步伐。他以修建水利工程为名,招募了大量的青壮年,实则将他们编入秘密训练的民团之中。李康负责训练事宜,日夜督促。在一处隐蔽的山谷中,民团士兵们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阵阵。
王昶为了应对可能的危机,也开始在边境地区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他征调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夫,修筑城墙、加固堡垒。同时,他还派人联络周边一些小势力,试图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王凌可能的进犯。在一次与小势力首领的会面中,王昶言辞恳切:“如今王凌野心勃勃,若我们不联合起来,迟早会被他各个击破。我们携手,方能保一方安宁。” 小势力首领权衡利弊后,答应了王昶的提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凌和王昶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表面上的和平如同薄冰,随时可能破裂。而幽州势力则在暗中推波助澜,期望能从双方的冲突中获取最大利益。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凌的一名密探急匆匆地跑进营帐,向他报告:“将军,据可靠消息,王昶近日频繁与周边小势力接触,似乎在谋划针对我们的联盟。” 王凌听闻,猛地一拍桌子,“好你个王昶,竟敢先下手为强。李康,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抢先发动攻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康面露难色,“将军,现在发动攻击,岂不是公然违反和平协议?幽州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王凌冷哼一声,“管他什么幽州,等我解决了王昶,再对付幽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