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报告给汉王,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跑,是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赶的人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有好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现在说去追韩信,你这不是说谎来哄我吗。”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这样的人,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杰出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谋划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您的计策怎么决定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向东发展夺取天下,怎么能够闷闷不乐地长久待在这里呢?”
史记接下来是这样记载的: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里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个意思: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向东发展夺取天下,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要是这样就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说那我们把他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为大将军就是了。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对人轻慢无礼,现在如果你任命韩信做大将军也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样恐怕韩信最终还是会离去。大王您如果一定要任命他为大将军,就要把这个事搞得慎重其事,像模像样的,要有仪式感,我建议大王您不如设立一个拜将的坛场,选择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您自己事先沐浴斋戒,准备好所有拜任大将军的礼仪,那才像样。,x.i^a,n¢y¢u?b+o¢o·k+.·c\o?m·”
跟着刘邦从沛县出来的樊哙、曹参、夏侯婴、王陵等将领们听到刘邦要设坛拜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满怀希望和信心的等待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但是当刘邦点名要韩信登坛接受大将军印和尚方宝剑时,一个二个都吃惊不小,当然也都不服气,心想我们跟着你刘邦从老家沛县一路杀出来,可以说个个都是出生入死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韩信算个毛啊,从项羽那里跑过来,和十几个人一起闹事,要不是会吹牛皮才免于一死,大王还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后勤干部当,已经算是混得不错了,到如今寸功未立、寸土未争,却突然之间当了三军统帅。这是什么道理啊?大王脑子进水了还是被整蛊下药了?
当然,樊哙等众将服也好,不服也好,韩信是如愿当上了大将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点是在当时叫南郑的地方(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现在那里都还有个拜将坛,以后咱们都自由了约起一起去看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间是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那时候的韩信才27岁。韩信如愿以偿当上大将军了,就等着机会施展自己军事才能了。
又说这汉王刘邦,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他有格局有抱负有一双慧眼。他没本事,但跟他打天下的人有本事啊,那么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任。刘邦取得天下后,有次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与群臣讨论自己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段话是说陛下您安排人去打仗,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