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 > 第236章 经济、金融与战争

第236章 经济、金融与战争

“陛下之意是今年林良沅会和魏国勾结?”

“虽然魏国是我们的敌人,但话不能带有太强的主观情绪,那不叫勾结,那叫结盟。”

欧阳烨面色变幻不定,这其实是他最担心的。

林良沅与魏国私下早有联络,但具体到什么程度,他无从知晓。

不过从今年魏灭晋之战中林良沅对三公主的妥协来看,他之前与魏国的合作大概只是停留在表层。

刚才听李彦一顿分析,欧阳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李彦继续道:“林良沅之前想将青白盐合法地卖到魏国,魏国官方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明令禁止,今年恐怕未必了。魏国如此广袤的市场,林良沅会如何选择呢?”

“所以陛下想利用大夏的精盐来压制住林良沅的青白盐?”

“精盐与青白盐的目标买方高度重合,朕想只要精盐能大量出去,是完全可以对林良沅的青白盐形成巨大冲击的。”

见完李彦,离开皇宫的路上,欧阳烨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欧阳烨似乎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从刚开始是丝绸、布匹,到现在的精盐,夏主好像在布一个局。

丝绸、布匹和精盐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资,只要能把它们的数量做大,赚的钱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只是商品买卖倒也就罢了,欧阳烨还看到李彦在边境的部署,听说李彦在朝堂上换人。

这一系列的操作,最直观的结果都体现在了战场上:魏国数次铩羽而归。

等回到使馆,欧阳烨的人也回来了。

“打探得如何?”

“我们问过许多人,现在江宁都在用这种纸钞。”

欧阳烨拿起纸钞,仔细看了看,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只能好奇道:“夏人竟用纸做钱,实在匪夷所思。不过这一点我要详细记录下来,回去向三公主汇报。”

接下来一段时间,江宁还是那个江宁,江宁渡口越发繁荣。

自去年在苏常推行新政开始,到今年,的确有了很多大变化。

朝堂上一些人担心的连续作战或新政动乱引发的粮食危机不但没有发生,今年江宁城的粮价还出现了轻微的下降。

公孙赞给出的粮食下降的理由也很明确:苏常巨大的田亩重新分配以及布匹价格的下降,调和了苏常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话如果是专业人士听,估计马上就明白了。

但刊登到报纸上,一些士人看到后就懵了。

后来有人解释,苏常田亩从集中被打散后,地底下长出来的粮食,从以往每年上缴一大部分给地主,到现在90%自留,个体户家庭出现了粮食结余。

当然,有人开始质疑这种说法了:新政才推行一年,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立竿见影?这个公孙赞也不怎么样嘛!简直胡说八道!

又有人解释:在太康七年,苏常的粮食和匹布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粮食丰收的季节,自耕农们尚未来得及卖粮食,那些地主乡绅们率先卖粮食了,是他们大量对外抛售粮食,对广大的粮食市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推力,推动了太康七年五月粮价的微降。

对于这个解释,很多人更加不服气。

这他妈的说的哪到哪?

什么他妈的叫地主乡绅们率先抛售粮食,导致粮价下跌?

他们脑子里面装满了密密麻麻的米田共吗?前线两军还在对峙,他们把粮食率先抛售?

甚至有官员痛斥这种没有常识的言论。

后来《江宁日报》上有一个笔名叫晏哥儿的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户部尚书公孙赞那句话的意思。

苏常个体户今年粮食增多,自耕农本身的需求因为预期便好,而推动了个贷的发展,银行个贷推动自耕农对布匹的提前消费。

据有关人士统计,苏常今年上半年布匹需求量增加了200%。

增加的人数几乎全部是自耕农。

他们将银行贷款买地的一小部分钱拿出来买了布匹,原因是之前实在太穷了,许多人十几年都没有换过衣服。

眼瞅着有田了,手里贷款还有一点点没有用完,就购买了布匹。

别看这一举动稀疏寻常,敏感的商人们已经闻到了商机。

既然自耕农出现了第一次提前消费,那么等到他们收割粮食的时候,多余的粮食,一定会拿出来一部分去卖钱,更别说他们还背负了银行的贷款。

粮食售卖预期就摆在了这里,接下来数月,肯定有相当数量的粮食涌入市场。

地方上的乡绅大户们家里粮食本来就多得吃不完,他们当然会提前抛售。

从这一点,晏哥儿得出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