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脚印还没干,最多是昨天留下的。”
吴迪没说话,光柱扫过档案柜的标签。大多是“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工商名录”“津门商会会议记录”之类,他要找的“电报局职员档案”在最里面那排,柜门上贴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模糊,只能认出“电信”两个字。
拉开抽屉时,一股更浓的霉味涌出来,里面的纸页全黏成了块,用手一掰就碎。吴迪耐着性子翻,指尖被纸边割出细口子,渗出血珠滴在纸上,晕开个暗红色的圆点。
“找到了!”瘦猴突然低喊一声,从旁边的柜子里抽出个牛皮本,封面上写着“民国二十三年电报局职员名册”,字迹是用毛笔写的,透着股秀气。
吴迪凑过去,头灯的光打在纸页上。名册是手写的,工工整整记着姓名、籍贯、入职日期,最后一页有行红笔批注:“七月十三日,焚楼事件后,职员张庆山、李淑敏、王长河三人失踪,其余十二人均己遣散。”
“张庆山……”吴迪的指尖顿在这个名字上,墨迹比别的字深,像是写的时候笔尖蘸了太多墨,“这名字有点耳熟。”
瘦猴突然“啊”了一声,指着名册扉页的印章:“这章!跟昨晚石台上的符号有点像!”
吴迪低头一看,印章是个方形的,中间刻着个简化的鸟形图案,鸟嘴处有个小环,跟那块裂开的海东青佩几乎一样。他猛地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个塑封袋,里面装着点从老槐树底下挖的土——早上来之前,他特意绕回那条巷子,在树根处铲了两锹,土里面混着些灰白色的碎骨,跟石室里的不一样,更像是……人骨。
“这电报局跟辽代皇室有关。”吴迪把土倒在纸上,用指尖捻碎,“海东青是辽代的图腾,普通人不敢用。张庆山这三人不是失踪,是带着‘密件’跑了,或者说……藏起来了。”
瘦猴突然指向档案柜后面:“迪哥,那儿有东西!”
头灯光柱扫过去,档案柜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里,卡着个黑色的皮本,边角都磨圆了。吴迪伸手把它抽出来,封面上没有字,翻开第一页,是用铅笔写的日记,字迹潦草,墨水都晕开了: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日,局长又来催了,说那东西必须转移,日本人己经查到天津了。”
“七月十一日,淑敏说 basement 的墙不对劲,敲着是空的。”
“七月十二日,挖开了,里面有个石台,刻着看不懂的符号。局长说就放这儿,用‘老法子’镇着。”
“七月十三日,火是我放的,不能让日本人拿走……他们来了,我听见脚步声了……”
日记到这儿戛然而止,最后几个字被墨团糊住,像是写的时候手在抖。吴迪翻到最后一页,夹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画着个简易的地图,标着“祭坛”“入口”“机关”,机关的位置画着个小小的鸟形符号,旁边写着“血启”两个字。
“是张庆山的日记。”吴迪捏着纸条的边缘,纸脆得像饼干,“他把东西藏在石室的石台下,用‘血启’的机关锁着,然后放火烧了电报局,假装东西被抢走了。”
瘦猴突然吸了口凉气:“血启……该不会是要用人血吧?”
吴迪没应声,目光落在日记里“basement”这个词上——民国时的电报局员工能写英文不奇怪,但特意用小写,像是在强调什么。他突然想起昨晚的石室,香灰铺得那么厚,却在石台正前方留着块干净的地方,大小刚好能站一个人,地面的青石板颜色比别处深,像是常年被什么东西浸泡过。
“不是人血。”吴迪把纸条折好塞进兜里,“是海东青佩里的木符。那玉佩裂开来不是因为我们碰了,是张庆山设的机关,木符见了光,就会触发祭坛的反应。”他突然抓起瘦猴的手,往他食指上划了道小口,血珠立刻冒了出来,“走,回去。”
瘦猴疼得龇牙咧嘴:“现在?万一那黑影还在……”
“它不在。”吴迪己经走到地下室门口,头灯的光在雨幕里晃出个亮圈,“它在等我们去开机关。”
再次摸到老洋楼的墙根时,雨己经停了,月亮从云缝里钻出来,把槐树影投在地上,像摊打翻的墨。吴迪这次没绕到树后,首接走到洋楼的侧门,门是黄铜锁,锈得都快跟门框粘在一起了。他从包里掏出根细铁丝,捅了没两下,锁芯“咔哒”一声弹开了。
“你怎么知道侧门能开?”瘦猴跟在后面,脚步踩在积水里,发出咕叽声。
“日记里写的。”吴迪推开虚掩的门,一股陈腐的灰尘味涌出来,“张庆山是电报局的职员,肯定有侧门钥匙,方便他夜里去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