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让人备了十坛米酒、五担新米,算作补给。赵兄一路保重,若到了武城遇到麻烦,报我名号或许能有些用处。”
“那就多谢周兄了,他日周兄若到华夏城,某定盛情款待。”
“客气客气,就不远送了,慢走。
赵顺与周文彬告别后,一行人沿着来时的街道往码头走去。街道上的人群仍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赵顺却无暇顾及,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上。沿途商铺的灯火渐次亮起,将青石板路照得斑驳陆离,他在心中默默规划着补给和情报收集的细节,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
回到沙船时,夕阳已染红河面。赵顺立刻召集班长们:“毛子一班负责守船,张奎领十人去市集采买粮草、淡水,重点找书铺,凡有地图、方志、河道志尽数买下,尤其是标注商船航线的;李虎带五人打探消息,特别是南侯王与东侯王的货运往来,武城的码头税如何征收。记住,不得暴露身份,行事低调。”
张奎带着士兵走进祥阳城正街,光明铠引得路人纷纷避让。街角的书铺老板见他们进来,连忙迎上:“客官要买书?小人这有《南境漕运图》《商船避礁指南》,都是跑船的必备!” 当张奎掏出银锭时,老板眼睛瞪得溜圆 —— 这银锭成色极佳,边缘还刻着 “华夏” 二字,抵得上他半个月的收入。
李虎则在酒肆里听食客闲聊,一个跑船的老艄公道:“武城的守将是周勤的小舅子,最是贪财!商船过闸要收三成税,若是装了瓷器、丝绸,还得另加‘保护费’……”
暮色降临时,采买的队伍满载而归。张奎捧着一摞书册回来,其中《南境漕运图》《商船避礁指南》最为珍贵,上面用墨笔标注着浅滩、暗礁和最佳停靠点,纸张光滑厚实,比祥阳城本地的粗麻纸好上数倍;毛子带回的消息也印证了周文彬的说法 —— 祥阳城的繁华,全靠这水上货运枢纽的地位。
暮色笼罩码头时,沙船的船舱里亮起了油灯。张奎带回的三十多册书册在案几上堆成小山,赵顺、六位班长以及随行记录隶员小李围坐在一起,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整合着地图。这条贯穿多地的河道,其源头与华夏城相连,只是上游还有大片区域未被探明,此次他们从华夏朝出发沿河东行至祥阳城,因后续河道已有水运且买到相关地图,便决定在此汇总整合所有信息。
赵顺经验丰富,对河道走势和地形判断精准,他铺开最厚的《南境漕运图》,羊皮材质的地图边缘已磨得发毛。他对照着自己沿途记录的探路笔记,锐利的目光扫过图上每一处细节。“这里标反了。” 赵顺用狼毫笔蘸着松烟墨,在 “乱石滩” 旁画了个圈,“实际河道比图上偏南两丈,上周还撞沉过一艘货船。” 他顿了顿,指着图上与华夏城相连的起始段,“从华夏城出发的这一段河道,咱们都实地探查过,标注清晰。但往上的区域,还得留待后续探索。”
一班长毛子熟悉商船往来和码头情况,他拿着《商船避礁指南》,将里面关于各码头补给点、停靠规则等信息一一提取出来。“月牙湾水深五尺,适合小型商船停靠,而且那里的鱼贩能提供新鲜海产,是补充食物的好地方。” 毛子一边说,一边在赵顺画的圈旁补充标注,“这条河分叉众多,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上千条。像这条‘青鱼沟’,是已探明的,全长一百二十八里,沿岸有三个村落,分别是李家村、王家屯和柳树庄,都标注好了。”
二班长周平擅长分析城镇分布与势力范围,他翻阅着方志,把沿途城镇的规模、主要产业以及归属等信息整理出来。“祥阳城作为南侯王下属的二级城镇,是重要的水上货运枢纽,商贸繁荣;武城则是军备重镇,由南侯王的小舅子镇守,税卡严苛。” 周平的分析为地图增添了重要的人文地理信息,“还有这条‘黑水河’,也是已探明的,全长九十八里,沿岸只有一个赵家村。而像东边这条‘无名岔河’,目前只探明了开头的三十里,就暂且标注已探知长度和名称,再加上未探知的标记,等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