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三三言情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694章 携手黄泉路

第694章 携手黄泉路

>

韦孝宽享年84岁。

李穆享年85岁。

放当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

尉迟迥和梁士彦比两位老国公却更为长寿。

蜀国公八十有六。

郕国公年长一岁,已是八十七的高龄。

两位国公爷喝着美酒,毫无遗憾地携手走上黄泉路,也是善终了!

“着令礼部,按制妥善安排两位国公爷后事。”

“罢朝三日,降半旗!”

“龙旗盖棺,陪葬孝陵!”

宇文衍收拾情绪,沉声吩咐。

给了他们与韦孝宽,李穆同等的国葬待遇。

两位老臣高寿善终,属于喜丧。

生老病死,是皇天对待苍生最大的公平。

不论是帝王将相,世家贵族,还是巨贾富户,黎民百姓。

天下所有生灵。

最终都要尘归尘,土归土。

从虚无中来,回到虚无中去!

宇文衍提笔写下两副挽联,亲自上府吊唁两位国公爷。

两家眷属看到皇帝亲临,全都跪地叩谢圣恩。

至少。

皇帝现身,就是向外界表明了皇室的态度。

大大降低族中宿老离世给两个家族带来的不利影响。

……

两位国公爷停棂二十七天。

朝廷追赠尉迟迥使持节,太子太师,南瞻部州道总管。

谥号“忠武”!

追赠梁士彦使持节,太子太傅,倭奴道总管。

谥号“忠肃”!

二月十六日出殡,葬于孝陵西侧。

之所以让朝廷追封他们为两地总管。

就是要让这新设的两道疆土,在史书上留下更多的华夏实质统辖的烙印。

宇文衍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所有官员和百姓。

对于开疆拓土,传扬华夏文化,为后世子孙谋福利之事,他是玩真格的。

……

三月。

春播时节。

神州大地到处都是繁忙的耕种景象。

南方新开垦的田地逐年增加。

“华优一号”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相比去年翻了数倍。

北方大部分土地都改种了冬小麦。

还有少量春天种植的粟米,高粱。

主要就是种植棉花。

灌溉条件较差,相对干旱的土地全都成了棉田。

随着棉花产量的提高。

棉纺制品除了军需特供,开始在民间普及开来。

在生产需求的刺激下。

棉花脱籽机,缫丝机,纺织机,染色拉直卷布机等机械不断得以改进创新。

其中,有冶铸司机械署的发明。

也有民间从业者的实践出真知。

十数年来。

朝廷一直鼓励各行各业大胆创新,敢于发明创造新事物。

凡有所成者,全都给予名利上的奖励。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机械方面的进步。

特别是手工车床的出现,以及朝廷轰轰烈烈推行的“木改铁”。

从材料和技术上给所有机械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棉制口的普及,使得棉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胡商从中看到了商机。

带动西域诸国开始大量种植棉花。

西域地处内陆,热量充足,光照时间长。

不论是天山南北绿洲带,还是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

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地形平坦,特别适合棉花种植。

棉花本就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

当地百姓对于棉花种植一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